|
|
发表:2023/6/24 0:20:04 人气:88
|
楼主 |
老人言:“久病床前无孝子”,其实还有下半句,更现实!
老人言:“久病床前无孝子”,其实还有下半句,更现实!
“久病床前无孝子”是一句民间俗语,具体来历起源无从考证,原文是:
“久病床前无孝子,久贫家中无贤妻。
人穷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不信你看杯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
求人如吞三尺剑,靠人如攀九重天。
有酒有肉多兄弟,患难何曾见一人。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门前拴上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
门前放根讨饭棍,亲戚故友不上门。
世人结交需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只重衣冠不重人。”
整篇文章,表面是反映的一种金钱至上,世态炎凉的人心写照。但这件事情,需要从两个层面来看。
第一个层面, 意思是说父母病重卧床时间太久的话,再孝顺再好的子女都可能会有厌烦、抱怨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拉长,原本孝顺懂事的孩子,可能为了生活,而耽误了对父母的照顾,落个不孝的名头。
毕竟孩子还有家庭、有各种支出消费,孩子不能两全,整日在跟前伺候,就没办法赚钱养家;去赚钱养家,就没办法时常在床前伺候。
而“久贫家中无贤妻”,也有类似的意思,毕竟柴米油盐都需要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贤惠的妻子,整日为了生计发愁,难免心生抱怨,久而久之,“贤妻”有可能就变成了“怨妇”。
难道说真的是久病床前无孝子吗,久贫家中无贤妻吗?
不,历史上,一辈子甘守清贫的孝子、贤妻多的是。
所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从第二个层面来理解这一现象。
首先,老人在患病初期,家人不明轻重,家人都容易过度紧张。但随着时间的拉长,病情逐渐明朗,不管是好是坏,大家从心理上都已经接受了,心情也会松弛下来。再加上生活总要继续,家人总要去做事养家。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家人、孩子对病人的照顾就显得不像初期那么殷勤、周到。表面上看,是孝心下降了,实际上,是孝心更有针对性、更有效了。
“久病床前无孝子”还有更深的一层含义,一个病人如果长期接受别人的照料,他自己本人也会变得比较焦虑。
一方面是病人为自己为久治不愈而焦虑,一方面是为自己牵累家人而内疚,变得焦虑。在这种心理情况下,病人的潜意识中,对亲人的照料和孝心,就会逐渐生出排斥欲,想与亲人拉开点距离,以减少自己的内疚、减少自己对家人牵累和依赖。
所以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也是一个病人和孝子的双向运动的结果,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之,只要我们凭良知做事,将心比心,和家人多沟通,做到内心无愧就好,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有老的那一天。
一句话微不足道,却拥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老祖宗留下来的至理名言,是思想的火花,是智慧的浓缩,是立身处世的法则,是求索生活的道理,能扶正人们倾斜的心灵,使人自信、奋力向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