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8/2/27 21:05:40 人气:56
|
楼主 |
中国超越美国成为超级强国必须解决六大命门
中国和美国,一个发展中大国,一个发达的大国,社会制度不同,人文观念也不一样,很多方面也许没有可比性。在科研方面,中国与美国相比,科研实力还是差了很多。下面比较一下中美在科研方面的一些不同。
第一,在科研制度上,美国实行PI(Principle Investigator)制。一个实验室一般由一个PI负责。其中或多或少有一些 assistant professor、研究生以及大学生(甚至高中生)。而中国的研究室,现在在相关的研究院所也实行了PI制。但是大学里好象还没有完全普及。
在美国,PI不仅可以是教授,也可以是副教授、助理教授。他们都有权利招收研究生和博士后。但是在中国,PI绝对必须是教授或研究员,并且必需是博士师导师。一些associate professor(副教授)都没有权利招收研究生和博士后。至于 assistant professor(助理教授),更不必谈了。
第二,从学生规模上看,在中国,一个导师指导10多个研究生,是很正常的(80年代初刚恢复研究生教育的时候,也许一个省才招收10多名研究生)。据说,有一位导师,一人带了60多名研究生!而这样的规模,在美国根本是无法想像。美国的实验室,一般一个PI,有4-5名研究生和博士后,就已经很有规模了。
这种现象也与两个国家科研制度的不同有关。在中国,读研究生,导师没有必要给学生工资,但在美国,导师招收一名学生,是需要付给学生工资的。研究生一般的工资每年是15000美元左右,而博士后工资更高,一般是30000-50000美元。所以,招的学生越多,导师要付的钱就相应增加。如果招收60名研究生,那么这个导师大概也要破产了。
第三,从科研经费上看,虽然一个是发展中国家,一个是发达国家,经费相对而言没有可比性。但杨向中(美国康州大学再生生物学研究中心教授)在《中国之声》中对中国在科研经费总体投入上的不够表示了忧虑,“仅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2003年的科研经费就达到27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全部科研经费的2倍……美国工业界的投入也很大,如微软公司一年的科研经费为50亿美元,接近中国全国研发经费总额的一半。”
第四,从仪器设备上看,虽然中国的科研经费无法与美国相比,但是在某些国立的研究院所,目前的发展势头不错。在着名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系统,国家目前投入了很多的经费。这些经费也有很大一部分用于购买科研仪器设备。所以从硬体设施来说,中美两国其实相差不大。但是在中国,有限的经费却用于重复购置科研仪器设备,但在美国这种现象相对较少,相邻实验室很多的仪器设备都是共用的。
第五,从科技成果上看,中美两国差距一目了然。美国拿了多少个诺贝尔奖,中国现在还没有。当然,诺贝尔奖不是评价一个国家科研水准高低的唯一标准。其实中国本来有希望拿到诺贝尔奖的。
在过去的100年中,中国曾经有三项科学成果即:赵忠尧的正负电子对湮灭实验;王淦昌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和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可以参加诺贝尔科学奖的评选。回顾历史和科学界对这三项研究成果的功过评说,我们的结论是:这三项科学成果都达到了诺贝尔科学奖的评选资格。但遗憾的是这三项研究成果最终都与诺贝尔科学奖擦肩而过。
在中国,科研与生产的联系太少。很多的研究成果很难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只是停留在科研阶段。美国在这方面做的就好多了。
第六,从评价体系上看,在中国,评价一个科研工作者的业绩时,最重要的一项是他发表了多少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文章。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除了用SCI来评价科研人员的业绩外,还没有其他更加客观的方法。但是,中国过分强调SCI,却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说急功近利,比如说涉嫌作弊。
|
|
|
----------------------------------------------------------- http://spaces.msn.com/members/19811117chenhao
有人说:我在路上,你在路上,他也在路上,只是不知道谁在
谁的路上,自己又在哪条路上.
我曰:无间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