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聊首页 论坛首页 全部版面 焦点话题 论坛热帖 今日新帖 论坛搜索 论坛指南 聊天室 用户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淮聊 >> 论坛 >> 开心灌水 >> 网友留言 >> 查看贴子
  上篇 刷新 下篇  
 主题: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号码:159399
呢称:
落尘的泪珠
等级:4
积分:72629
主题:3416
回复:6394
注册:2002/3/23 10:02:34
发表:2006/6/24 19:49:21 人气:228 楼主
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在教育领域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研究性学习。它是适应未来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运而生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重点是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在此,提出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这一课题, 研究性学习是在素质教育 和创新的思想观念下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以学生的发展 为本,凸显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更适应生活实际,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更强。
一、激发创新潜能的动因──好奇心 
好奇心指对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有很强的求知欲有浓厚的兴趣。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激发创新动力的内在动因。它可以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展开创新思维。为促进小学生好奇心的发展,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 巧妙设疑,设置矛盾,使学生在“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思维情境中探究知识。一方面,教师要以童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来说,未知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值得探索的。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研究和探索行为,努力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问题,跟孩子一起去惊异,去提问,去讨论,去共同作出结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那样,“解放孩子的嘴,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敢问、敢说、敢动、敢干。另一方面,教师要以精妙的教学设计带学生进入新奇的探究天地。给孩子自由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这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关键。同样,全新的阅读材料、大量开放式的问题,也能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教师要学会肯定学生所提出的探索性问题的价值,有时还可以不直接提供答案,而是进一步提出一个疑问和悬念,激起他们的更强的好奇心。如教学《鹅》一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余查阅与“鹅”相关的材料,然后扼要回答他们充满好奇心的探究性问题:“鹅吃小鱼和小虾吗”,“为什么天鹅会飞而家鹅不会飞”。遇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作者用'向天歌'而不用'向天叫'”等问题,还要和孩子一起寻根究底,绝对不能以一句敷衍“等你长大就明白了”堵住学生的好奇心。当然,教师的因势利导更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比如当学生问“为什么第一行用了三个'鹅'字”时,教师最好与学生一起探讨和归纳出结论:“因为从图上可以看到池塘里有许多只鹅”,“因为听到有许多只鹅在叫”等。学生能从视觉形象和听觉感受全方位地去考虑问题,其创新潜能昭然易见。
二、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中学生观察积极主动,但精确性不高,意义识记开始占优势,对具体材料识记的指标仍高于对抽象材料识记的指标。抽象思维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初步掌握了比较系统的科学 知识,能够理解自然 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一些比较复杂的关系和联系,他们开始用批判的观点看待周围事物,但还不成熟,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根据这些特点,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为: 
(一)增强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中学英语教学的内容涉及到中外的社会、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实践、调查,更深刻地了解和体会科学对于自然 、社会和人类进步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注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增强其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养成科学态度和道德。在中学英语教学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具有认真、踏实、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与成果。基本确定“崇尚真理,尊重科学”的意识,基本形成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三)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获得初步体验,激发起他们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并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质疑、探究、动手、求知的积极态度。初中英语教学的语言交际性的特点更强调的是学生这方面的培养。 
(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思路的能力,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五)培养搜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特征,在开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利用信息,促进学生思考和创造。 
(六)学会合作与分享。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是现代 人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环境,让学生学会交流信息,分享大家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这将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性学习中的学生角色转换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的角色转换。 
(1)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角色发生转换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生仅仅是作为“配角”而存在的。我们虽然强调学生为主体,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很难做到这一点,学生一直都处于事实上的受支配地位,师生关系更倾向于被异化为“人-物”关系,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体现。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处于主动地位,他们可以单独或以群体的形式来进行自己所喜欢的主题学习活动,他们的地位角色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从属的、封闭的,转变成了自主的、开放的,教师的职责则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的学习主体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彻底认同,唤起了学生的极大学习热情,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开始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尝试,去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从选题、收集资料开始到撰写报告、答辩、成果展示的全过程,都是学生自己的自主决断过程,教师只起指导者和协助者的作用。这种主动性和自主性,将学生从原来的那种从属于教师的角色真正转换到了与教师平等的角色,学生对自己的地位角色有了高度的认同感,导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真正展示了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 
(2)学生自身角色期望发生转换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为了获得好成绩,拼命地记忆知识而疏于创造,机械地复述知识而懒于创新。而研究性学习则使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发生了改变,其学习结果创造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去亲自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分析 、判断、总结 ,这就促使学生去努力实现这种角色期望,充分发掘自身的智慧潜能。同时,研究性学习的开放式特点,又可以促进学生主动与社会接触,提前开始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这也有利于发展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同感,为其迈入社会的生活做好铺垫。当我们对一些中学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时,许多学生都把克服在寻找资料、拜访专家、社会调查中遇到的“困难”作为极其重要的方面总结出来,并且充满了自豪感,特别是原来一些有“社交障碍”的学生的转变是惊人的。在研究性学习中,随着学生视野的开阔,思考的深入,必然会带来学生对自身角色意识的觉醒,增强学生对自身角色的领悟,实现自身角色期望的转换。 
(3)学生的角色扮演发生转换 
长期以来,社会期待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把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作为参照框架,要求学生必须绝对服从教师。学生在教学中实际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而研究性学习,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自由”空间,成为一种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自身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具有灵活性。灵活性可以释放学生的创造欲望和才能,学生的角色色彩也会更丰富多彩,这就改变了以往学生千篇一律的学习模式,使得学生从事角色扮演的愿望更加强烈。学生的传统角色发生了转换,不能再保持传统的那种简单记忆知识,追求知识的数量而忽视知识的质量和“深加工”的知识接受者的角色,而要有较开阔的知识视野,这就使得原来学生作为知识“储存器”的角色转换成了“知识加工厂”的角色。 
(4)学生的角色冲突现象得以减少或化解 
角色冲突现象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是比比皆是的。而研究性学习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解决了影响教学过程中师生权力和地位的因素及造成师生之间冲突的根源,使师生关系合理化,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研究性学习动员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原来存在的学业失败现象可以大大减少。教师所关注的不再是少数的尖子生、优等生,而是全体学生。这一方面使以前的优等生可以恢复平常心态,减少他们由于其他同学的嫉妒而产生的压力和心理恐慌;另一方面使原来所谓的“差生”找回作为学生的自我角色,通过符合自己特点的努力来获得他人的尊敬与喜爱,最大限度地体会角色成功的喜悦。在研究性学习中,指导教师“量体裁衣”式个别化指导,会增强教师与学生角色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改变传统教学中师生角色割裂的状况。 
8.“研究性学习”须解决的两个问题
(1)关于对“实践性”的完整理解。在“研究性学习”中,实践性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来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可以到社会上做调查,可以外出到大学、科研机构等单位访问请教,也可以在学校中查阅资料、上网、观看各种音像资料、和同学老师讨论问题。这里,“实践性”首先不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社会调查(校外访问查阅资料等),只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某种具体形式,而不能和研究性学习完全划等号。 
(2)关于如何利用“家长资源”。如何充分发挥“家长资源”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是个重要问题。要防止两种极端做法。一是把学生开展研究的所有工作都交给家长,致使有的家长每周都得陪着孩子外出完成课程;二是根本没有家长参与。好的做法是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其参与形式主要是参与学生课题的讨论,为孩子出谋划策,利用自己专业和职业给孩子提供建议和帮助,这种形式既是家长力所能及的,也是家长乐意去做的,它不仅使课程的开设得到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而且家长确实成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宝贵资源库,当然,作为开设的一门课程主要还是要依靠教师,但要着眼于发掘学校和学生身边的资源。

 
-----------------------------------------------------------
﹎.`;*.愛情.像手上握著啲沙
抓啲越緊、
︵ 流失啲越快....
﹏锺于朙白这個丗上唯壹吥會傷人的愛就是愛自己
 本主题共有回复 0 个 本页: 0 -- 0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切换论坛至:  
  快速回复 注意: *为必填项
 用户号码   请先登录,如果还未注册,请先注册成为新用户!
 帖子标题*   长度不得超过100字
 内容(最大16K)*  
 其它选项   显示签名    Alt+S快速提交
Copyright© 1999-2025 E-mail:zzz000ggg@sina.com 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01972号|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