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6/6/14 14:24:37 人气:183
|
楼主 |
知青岁月
我是1972年4月,高中毕业随大批上山下乡知青落户黑龙江省伊春市新青林业局所属的桦林林场。新青林业局地处小兴安岭脚下,是红松的故乡,七十年代初,曾经是全国林业战线学“大庆经验”的典型而闻名遐迩。全国各地的知青来这个青年点锻炼,接受工农兵再教育。其中,上海知青人数最多。他们来到桦林场青年点之后进行编排班组,同林业工人一道上山采伐,百年的参天大树,眨眼工夫就被工人手中的电锯伐倒,部分知青就负责把伐倒的树木枝叉砍掉,也叫砍枝桠。
然后 “爬山虎”(一种拖拉机)将原木拖到山下装车,再由小火车(森林小火车,一种运输工具)把这些木头拉进贮木场堆成垛等待检尺,经检尺员检尺后,再运往全国各地,支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我在青年点就干砍枝桠的活,整整砍了两个月的枝桠。有一天,领班的老工人对我说:“小乾,你给大伙熘饭吧?” 熘饭的活在青年点属于俏活,这对我来说可就麻烦大了,因为我在家都没烧过饭菜,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同意了。熘饭的大铁锅由几块石头支撑,安置在四处漏风的破工棚子里。当日,我好不容易点燃炉火,又担心熄火了。所以,使劲地往灶坑里添柴,红红的火苗把大铁锅里的水,煮的翻滚,吱吱作响。
中午十分,工友与知青们又冻、又饿、又累,踏着厚厚积雪,陆陆续续从采伐现场回到工棚吃饭。当我掀开锅盖时,一股呛人的糊味扑鼻而来,糟透了,大家所带的午饭全被熘糊了,蒸帘布也烤焦了,吓得我不知如何是好,呆呆地站在大锅旁,等着工友们的痛斥。这时,带班的一位老工人走过来安慰我说:“没事,没事,下次熘饭多放点水就行了。”我十分清楚,干一上午活很累,就靠中午这顿饭补充营养,可是干粮被我糟蹋了。哎!所有的事都可以忘,惟独这件小事记一辈子。
七月的小兴安岭,碧绿欲滴,蓝天白云,遍地野草香花。还有鲜嫩的浆果和蘑菇,阳光和雾水,小鸟歌唱。勾勒一幅天然、动感、美丽的画卷,这使我联想到格林童话的黑森林,阳光透过枝叶缝隙照射草丛中,一片绿树林里摇晃一顶小红帽,还有丑恶的狼外婆等等。女知青开始在采伐过的山坳坡地栽树苗,也叫育苗。“采育结合”是林业工人结合生产实践总结出的宝贵经验,符合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环保理念。
育苗时,还要把幼苗周围的杂草割掉,让阳光直射树苗,这样有利于小树生长。植树的季节,“草爬子”最多,稍不留意,就叮入人的皮肉内吸血,容易传染大脑炎。为此,谁都害怕被“草爬子”叮。所以,每年国家财政拨款中有一项专款,为林业工人以及家属打防疫针,以预防森林脑炎。我们这个青年点,有一个叫黄义的女生,耳朵眼里钻进一只“草爬子”,她吓哭了。对此。我们几个知青无能为力,只是轮流帮她往外抠,抠“草爬子”的躯壳,疼的她直掉泪,我的手直发抖。
转眼之间,迎来青年点第一个元宵节,大家都盼着吃元宵,哪怕吃几个解馋也好。过节的头一天晚,我们几人商量如何早起排队,才能买着又粘又香甜的元宵,呵呵!说着说着,馋得直流口水。在七十年代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北方地区很少能买到这类食品。当夜,我便怀着“卖火柴小女孩”一样的美好期待睡觉了。次日凌晨两点半,我们三人起床,顶着星星跟随食堂服务员的脚步,一同走进食堂大厅排号。整整站三个小时,冷得浑身发抖才买一碗元宵,一碗里就4个,想多买不行,一人一份。这是那个特殊年代中国市场的特点,卖方市场,买什么都要票,购物排队。
哎!什么都缺。哪像开放改革的今天,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买大宗商品还有优惠打折。现在想起来,常常自我发问,为吃几个破元宵,三更半夜去食堂排队,值得吗?这件小事反映出,只有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生活越过越红火。已经长大的女儿,听完“元宵”的故事感到陌生,认为是“天方夜潭”,不好理解。如今,每逢元宵佳节来临,商家就铺天盖地促销花样繁多的各种元宵,我都会买几斤尝尝,倒不是爱吃甜食,而是那个解不开的元宵情节作怪。
还有个小事情值得一提,1975年7月,我收到伊春师范学校录取通知书,虽然说是中专,还是高兴地呐喊:“我又能读书了!”这也是我梦寐以求的理想。当时,几位知青为庆贺我上师范校读书,决定步行距青年点20公里开外的萝卜地,吃一顿大萝卜餐。呵呵!多么朴素、清贫的愿望啊!来到一望无际的萝卜地,满眼绿色。尽管萝卜地无人看管,可我还是不敢拔。对此,一位男知青戏言道:“就像拔自己家的萝卜一样”。最终,我看着他们乐呵呵地拔三个青萝卜。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