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6/5/26 8:37:54 人气:186
|
楼主 |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写在读《陈寅恪最后二十年》后 好友龙雨特意给我推荐这本书,他在电话中说:“我是通过这本书在了解你们中大的历史。”于是,我几经周折终于在图书馆觅到了这本书。 黑色的封面给人首先一种很严肃而凝重的感觉。封面上一位干瘦清矍的老者柱杖独坐,他干瘦的身躯由不得教人心冷,心沉。他的身上,并不只是有一股浓得化不开的书卷气,还有那种——就是你想象中只有古人才会拥有的优雅、隽永、深遂和安谧。 的确如朋友所言,我也在这本书中探寻着中大的历史,因为陈寅恪生命中最后的二十年是在康乐园度过的。不知不觉,历史仿佛已经把我魔住。 我想我不用把过多的笔墨花在介绍陈寅恪博学广识以及他一生坎坷的经历上,因为对于这样一位历史学家和文化大师,任何的介绍都只是冰山一角,任何的文字都是苍白无力的。厚积而薄发,他的对著述持审慎的学术态度,不轻易下笔,固然使他的著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但是也使今天我们只能看到他极少的“发”,他的造诣与才华,终随岁月的流逝而被掩埋,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纵览全书,我一直是被某种东西感动着的。我感动于书中所描述的五十年代中国学人的异彩画卷,不由自主被那浓厚的学界氛围所感染,不由自主的想要向那种才华那种渊博亲近;我感动于陈寅恪终身追求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占整个传记最重要部分的就是陈寅恪的精神和外表看不出来而后人去探索的内心。他坚持着他自己的治学方式,终身呵护文化若生命。“凡一种文化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痛苦……”——陈寅恪之痛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现代所经历的哀痛,他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百年动荡的大环境,也道尽在此环境下每一个有良知的学人那不可逃避的命运—— 一如他立于“高处不胜寒”的支点,感叹“四海无人对夕阳”。 他的坚持“自由”,在人人都争当“马列主义史学新兵”的年代,他向盛情邀他入京的中央提出“不学马列主义,不学政治”的骇人要求;他的书稿因为所谓的“资产阶级历史观”而被送检和推迟出版,他断然不肯改其之一字。曾有人说他是很胆小的人,在“文化大革命”时特别害怕家外的高音喇叭。但是他生活的惶恐无损于他坚守个人立场的信念。事实上,我想他是一个心灵强大的人,是一个有着独立和倔强精神的个体。这也正是他在晚年失明膑足以及遭遇其他坎坷不幸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著书不已的根本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陈寅恪的文化精神与生命意志是密不可分的,前者因为后者闪耀着感人的人格力量变得格外可亲可感。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我反复的体会着这这句话。 在我的身边存有这种想法的人还有多少? 愿意为学术奉献自己终身的学人还有多少? 愿意在学术中保持自己独立个体的学人还有多少?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什么样的态度是严肃治学? …… 一个又一个问题我问着自己。 我开始思索我这几年大学的“象牙塔”生活。在这南方以南,水秀山清的地方,人也不免生出闲情逸致,平添几分阴柔之气。面对校园里面层层叠叠的传单和横幅,很多人解释是南方人特有的务实精神和商业意识,然而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被这种务实的群体精神所抛弃了。我们其实也很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更多的是一种放纵;我们其实也有思想,但是这种思想更多的是苍白,因为实际的利益使得我们不会过多的关注精神层面的东西。 掩卷沉思,心底生出丝丝悲凉,头脑里只剩下那一抹远观的黑色 |
|
|
----------------------------------------------------------- http://spaces.msn.com/members/19811117chenhao
有人说:我在路上,你在路上,他也在路上,只是不知道谁在
谁的路上,自己又在哪条路上.
我曰:无间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