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6/4/25 18:29:18
|
第3楼 |
Re:把班级建设成为温馨的家
学会宽容
一位哲学人说过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翰无比。哲人之言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每当想起这番话我不由地想起一件事: 一次,有个学生向我报告,说他的一支新钢笔丢了,并怀疑他的同桌……而在这时,我看见那位学生同桌的求助和惶恐的眼神看着我。我略微沉思了一下,说:“或许哪位同学无意拿了你的笔,或许是你不小心……但我肯定拿你这支笔的同学现在一定很后悔……”我从包里拿出一支钢笔,“这样吧,我这支笔就送给你吧。不过我要告诉这位同学,随便乱拿别人的东西,不是好习惯,希望这位同学好好学习,改掉自己的坏毛病。” 10多年后,拿笔的这位同学大学毕业,他特意来看我,讲述了他那次拿笔的原因:“……如果不是老师的宽容,如果老师当场揭开这个‘秘密’,我就无地自容,我就不会有今天。正因为老师的宽容,我要更加勤奋地学习,报答老师。” 在一次班会课上,我和同学讲了这个故事,引发了大家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应该把小偷给揪出来,不然他以后再偷怎么办。有的学生说,如果当初说出来,那个学生就不会上大学了。有的学生说,如果大家都知道他是小偷,他会自杀的。有的学生说,应该分情况,他拿东西可能是有原因的……
是的,“人非圣贤,谁能无过?”更何况是一个孩子!有时侯,学生犯了错误,大多数都会后悔,希望得到宽容、谅解。有些学生只要我们老师拉一拉,就能成为好学生。如果稍一不慎,推一推,或不注意方法,就能毁了一个人,甚至酿成更为悲惨的结果。 “谅解也是教育。”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过。对别人的过错能宽容原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个优秀人民教师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优秀的教师都善于以自己的宽容,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变成学生心目中可亲可近可以推心置腹的人,从而顺利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宽容是一种温柔的力量,它可以穿透人的心灵。从今天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来看,说一说宽容仍具有现实意义。 宽容是素质教育主体性的要求。素质教育的主题性,本质上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新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因为尊重学生的人格是教育的前提。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价值和独特品质,这不仅包括他的优点和长处,也包括他的缺点和短处。教师不可能喜欢学生的一切。对待一个优秀的学生,教师认识到该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值得尊重的人,每个教师都能做到。但对待一个“差生”,每个教师却未必都能意识到这一点。有些教师因为“恨铁不成钢”或是疾“恶”太严,缺乏宽容的气度,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人格价值和品质,就难以和“差生”沟通,从而无法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赞扬差生极其微小的进步,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更文明。”事实上,只要对“差生”多一些宽容和赏识,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帮助其分析症因,提出应对策略,就能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开发,而这种潜力一旦被挖掘出来,迸发出来的力量是惊人的,甚至一点不比“优生”差。 同样,宽容也是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的要求。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性格发展起着导向的作用。乖巧的孩子总是受到老师和社会的普遍赞赏。学校和老师所要求的好学生大多是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形象,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动辄十几条,几十条,过多过滥的条条框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学校的纪律和老师的要求往往是对“孩子气”的否定和成人文化的肯定,在清除“孩子气”中,学生的个性连同“孩子气”一同抹杀了。我们教师应该有宽容的胸怀,对待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认识学生某一时期的成长特征,认可他们这一时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特征,让青少年保持该年龄段的天性。老舍先生主张维护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不可强求,更不可处处约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宽容的态度,不是处处以纪律和规章制度约束他们,而是用理解和宽容来认可学生的少年天性,再引导和培养发展他们的个性。 学会宽容,多一份宽容,多一些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设身处地地去思考,还有什么比理解、信任、尊重更让人欢欣鼓舞呢?有人说宽容是智慧的善良,是悟透人间之难的觉醒,是对人类的爱和信心,是睿智,是勇敢,是寂寞冬夜里飘然降来的春风,让我们教育生涯中多吹一些这样的春风吧。 2006.4.25 13:40作者:dyxxxly
【引用:0 】【收藏】【评论:0】
展现学生个性,创建民主班级分类:教学论文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师生往往是管理者和服从者的关系。班级工作重心在于维持秩序、完成上级规定的任务,学生被要求配合教师、服从管理。同时,学生又往往会按照分数被无形地分成了几个层次,这样,学生个体和群体的个性难以得到充分展现,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实际上,班集体不仅是实施教育管理的场所,更应是师生追求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更应是学生获得激励和赏识、满足和愉悦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家园里,学生具有集体主义,同时又具有各自的个性和特点,大家和谐相处,相互尊重,相互支持。
一、创建民主班级的主要策略
(一)研究学生成长需要,开拓新的发展方向。研究学生的成长需要,首先要从个体需要和社会要求两个方面考虑其内容。小学在人生历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却又缺乏生活经验和对生命的体验,没有足够的辨别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周围的环境对他潜移默化的作用非常明显;尽管他们拥有多方面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但并不全然清楚应该如何选择、如何学习、如何努力。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挖掘学生的成长需要,正确地加以引导。有实验表明,学生在个体、群体和集体等层面表现出这样一些成长需要:(1)自我形象正在形成,亟待走出卑微,展现青春气息。(2)相互交往内容丰富,需要深入内心,提升生活品位。(3)集体生活呼唤民主,期待互相欣赏,共创精神家园。这些也昭示着他们当前最关键的发展方向。
(二)展现学生真实生活,激发主动发展动力。教师发现学生成长需要、发展空间的目的,是把握学生的发展方向。教师让学生敞开心扉、展现真实生活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的现状和发展目标形成清晰的自我意识。为了让学生能够立足于自身实际、独立自主地寻求更高的发展目标,我们可以组织了一些班级活动。例如:利用布置教室环境、竞选各种班级岗位等机会,让学生袒露心声、呈现他们的真实生活,以图让他们在理解自身发展状态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发展目标,从而获得主动发展的更多动力。其中尤为重要的是:(1)澄清对自己生活状态的理解,明确发展目标。(2)体会与教师、同学交往的感受,形成积极意向。(3)表达对班级生活的认识,激发民主意识。
(三)促进多向真诚互动,更新日常生存方式。研究学生的成长需要,展现他们的真实生活,最终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发展需要层次,让他们主动发展,并使班级生活的质量得到提高,将个人发展融入班集体发展之中,并由此学会共同创造民主集体,学会参与创建民主社会。根据实际情况,我们主要着力于促进学生与教师、同学、家长和社区之间的相互作用,从中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此,我们主要关注的是:(1)汲取力量,树立信心,勇担发展责任。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审视自己在班级事务、学习、家庭中所发挥的作用,明白自己主动努力所起的关键作用。(2)欣赏他人,相互支持。(3)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共创新型班集体。
(四)生成更高发展需要,参与创建民主集体。当今,个体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极大地依赖于其与他人、社会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程度(而不能简单地仅用其个人品质来衡量)。因此,有必要通过班级生活,让学生生成更高的发展需要:(1)拓展精神世界,与他人和社会建立更丰富的联系。(2)在主动参与创建民主集体的过程中体验人生价值的实现,不断追求更高的发展目标。
二、创建民主班级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1)课前、课后与学生相遇,给予问候和关心。此时教师不必刻意去进行思想教育,寥寥数语,学生的学习情绪、生活情况、身体状况都可以去关心一下,随时使学生感到你把他放在心上,使学生时时因你的问候而感到温暖和关怀。费时不多,三言两语,而对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很有效果。(2)耐心倾听,真诚交流,有目的地沟通。教师以朋友,师长的身份,以帮助学生困难的角度来谈话考前找那些学习成绩起伏较大同学谈,提醒他们早作准备,精心备考,增强自信。考后找有进步的同学谈,及时肯定他们,使之一鼓作气。更要找退步的同学谈,及时分析失误,亡羊补牢,防止气馁。通过谈话,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效果明显.正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3)运用书信、电话或上网沟通,了解学生个性和喜好,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不同的交流形式既为学生所乐于接受,又为教师拓宽了了解教育学生的渠道。年轻人比较喜欢具有“时尚”色彩的交流方式,教师的不妨“投其所好”,借此拓宽与学生交流的渠道。
(二)建设民主的管理体制,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事务。(1)根据班级需要,设立多样化的岗位,民主推选班干部和其他岗位负责人。除了班干部,还可以设立课代表等各种岗位,不仅是为了便于管理,而且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成长需要;被推选的负责人,不仅要完成必要的任务,而且要在为同学服务中实现主动发展。(2)通过对学生在不同岗位上的表现提出要求和进行评价,逐步形成班级生活规范和管理制度。只有经过内化和相互评价的过程,外在的要求和内在的需要才能有机结合。(3)让学生参与制定规章制度,明确遵守规章制度的作用,以使制度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使规章制度能够更快、更好地实施。这样班级事务的管理就是“民主”与“法制”相结合,一切有章可循,更有利于管理。
(三)建立开放的活动机制,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1)在活动内容上,主要是自下而上地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呈现学生生活的真实内容,将其纳入到班级活动规划之中,而不是自上而下地灌输预定思想,或者让学生被动完成规定的任务。(2)在活动方式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他们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执行学校预定的计划。如学校举行家长会,形式比较死板,学生也怕开家长会。如果把家长会的主旨定在教师、家长、学生三方更好地沟通上可能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孩子想些什么,孩子也不能体会家长的良苦用心。家长会可以引导家长发现孩子的优点,了解孩子的想法,引导孩子回忆和思考父母的关怀和付出。这样以来,家长会在孩子眼里,就不再是“告状会”,达到教育孩子的真正目的。
(四)营造积极的班级文化氛围,拓展和提升学生的生活意义。(1)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班集体舆论就是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班集体的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要培养学生的正确认识,要正确把握集体舆论,善于启发引导,以确保班集体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2)形成民主、和谐、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让学生们的心灵能够互相滋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3)培育优良的班风。班风是指班级的作风和风气,是班级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和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在。优良班风像熔炉一样,对全班学生起着熏陶、感染的作用,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在采用这些策略和措施、发动学生共同创建民主集体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管理,而是主动地参与管理班级事务,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使自己获得更大发展。总之,在把班级建设成民主集体、精神家园时,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
|
|
|
----------------------------------------------------------- 从此变成朝三暮四的好女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