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6/4/22 15:01:39 人气:169
|
楼主 |
香港早期流行歌曲歌词的风格
流行歌曲,大致从港台发展到内地,大致都可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90年代开始成熟,流行。在香港这个多元文化的“语境”下,音乐虽呈现出自身的特色,但早期的歌词主要还是对传统诗词表现手法的继承,体式用语都具有一定的古典诗词的意象,给人种唯美的画面感,讲求格律,讲究音乐美,结构美,形式美,在只言片语之中,给人以启迪,表达出一代人的思索,感悟。本文将对香港早期流行歌曲的风格作一初步探讨。
一般而言,香港的早期歌曲,无论唱者是男是女,多有一股柔媚的词味,而豪放之情,则大多出现于香港的武侠等电视剧的主题曲之中,当然,也有柔情中见豪迈,豪迈中见柔情的相济之曲。这种情形当然与歌词有关。
以婉约为主的歌曲,如《似是故人来》,充分体现了古词的那种婉约,讲男女情爱,多番隐喻,刻画出那股柔美、隐约、微妙、含蓄蕴藉、情景交融。这首粤语歌曲,因而押韵和普通话有所不同,却依旧有其韵律。可以说是在那个时期的香港乐曲里颇具词情的一首。词作者罗大佑,本身也是个才子文人,将“士大大所作歌词,亦尚婉媚” [1]发挥地淋漓尽致。既有着人生如戏你我如戏子,情深却缘浅地感慨,又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地眷恋与惆怅。“在形式和内容之间,在声音和意义之间,在诗篇与诗境之间,显出一种摆动,一种对称,一种含义的等同,一种力量的均衡。”[2]这首歌词最为深邃的在于通过三段场景,表达对爱情的体味在随着时世变迁而改变,爱情的定义与人生的真理在时钟里摆动。儿时做梦不懂何为一对,“三餐一宿,也共一双”也算是成双成对的生活表象。“餐、宿、对”诗意在鸳鸯相对与生活朝夕相对这中间摇摆,这是大众的生活配偶观。长大后,追求爱情,感情观却向另一边摇摆,领悟到“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成追忆的,得不到才是最理想的相对。平淡生活中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够不上”“登对”的“传奇”。传奇总在他人那里,台上台下,轰轰烈烈的主角,不是我和你。故人?前世今生的情人?何日才能重温昔日的温情?理想的恋情与现实中的遭遇,反讽对比,既有着“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迷茫,也有着“何日君再来”的哀怨惆怅,只不过,“天若有情天亦老”,人生苦短,记忆中的彼此,昔日的一对或许只剩一人在世间终老。“未知相对当日那么好”正可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执子之手,却又分手,爱还有却似无。所谓的比翼双飞,在十年或万年后或可实现,不过,人事已两非,看不到、摸不着。语言的音与意在诗篇中的完美搭配,呈现出深广的诗意,对爱情的感悟与表达,也在诗歌力学中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表达。同时也体现出了宋词的那种柔媚,伤情、情伤
|
|
|
----------------------------------------------------------- http://spaces.msn.com/members/19811117chenhao
有人说:我在路上,你在路上,他也在路上,只是不知道谁在
谁的路上,自己又在哪条路上.
我曰:无间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