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6/2/23 12:34:52 人气:305
|
楼主 |
读王海明《人性论》
《人性论》王海明著,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现全书浏览几遍,总觉得作者所著没有深入(作者自认集35年大成,说这是世界第一本“人性论专著”。而之前有休谟的《人性论》),有些隔靴搔。 作者全书分“人性之事实如何”“人性应该如何之标准”“人性之应该如何”展开论述。而通过16种伦理行为(作者归类),还有道德本源、方向,来叙述人性的行为范畴和人性的目的所向。
全书可归纳为从“人的本能性源而作全文”
而我本人觉得谈人性,从本能性源谈起。居然没有系统涉及“人无意识的比较人生”和“人的初生”、“人的肉身”、“人的思维”而形成的一些“道”、“佛”、“儒”、还有西方宗教等对人性自我的寻找、塑造过程方法,实为不妥。
人与人交流,定义了“文明” 人的充分自由度,生成“新意识”,和集体思想行为结合,贡献于社会这个居所,形成“文化”。“文化”又被不同的群体,通过结构间充分消化渗入吸收,从而形成制度性文明。制度性文明推进社会进程发展,形成教育、法律、道德、伦理、社会保障等体系。部分反馈“人生”(1)发展,所谓合目的性。
人之“比较人生”(2) “比较人生”:为人思维中自我的自由意识跨越“后意识”平台与自身行为思想结合的一个过程(我提出的这个概念)。
比较人生在人生活生存中无处不体现。 人通过不断的比较人生来实现“自我”(3)目的。 人通过比较人生在自然界或社会中的行为结果,形成人性的部分属性产生,是由人在比较人生实现目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 人比较人生的选择性左右社会“道德”定义。 人通过不断的实现目的来完成社会意义中的“我”。
“人性”可展开的研究方向: 关于康德的“人是目的”可近理解为“比较人生” “比较人生”与“度”
“比较人生”也是人性中的一部分。因为人是动物性、思维性、社会性的集合体。
PS:(1)“人生”中“生”通“性” (2)“比较人生”中“比较”为人运用自我意识运动的方式; (3)“自我”为社会性自我 以上是我针对王研究人性,而没有谈及的一些补充
王海明避开王阳明“心学”
还有关于佛性是人性里的一说。
我转一论文给感兴趣的看看 http://www.whpq.org/Prof.Dr.Hengyucius/cn/p-017.htm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