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6/2/19 13:09:10 人气:111
|
楼主 |
说说网络与人性
不知为何,最近我对于人性二字深有感触,也许是最近发生的事情让我感怀。 人性是什么?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个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这是一个哲学上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问题。 人是社会之本。儒家认为,人性不但本来是善的,而且是向善的。也就是说,总是会向善的方向去发展。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向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是不变的规律。关键是要有人来引导。 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所以,人们必须接受耶苏基督,必须要向主忏悔,然后就可以上天堂,而避免受地狱里的各种磨炼之苦。 现在,我真不明白“人之初,性本善”这千古“绝句”到底是对是错?谁能告诉我? 是对?为什么我看到的和说的完全不一样???人难道是都是在后天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变坏的吗?是错?为什么这观点能“流芳百世”,连三岁小毛孩的启蒙读物都是这些呢?? 网络的虚拟性质,使它成为一个展示人性劣根的地方。人们坐在电脑面前的时候,他不仅是在面对着其他网友,而且更是面对着他自己,因为对于网上的其他人来说,道德的束缚只是一种虚拟的束缚,它不可能像现实中的道德那样真正对人产生实际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自我约束就成为网人唯一的道德依凭,在这里,人性的优劣表现得比现实中也就更为鲜明。 一些在现实中要靠他律来约束自己的“正人君子”,在网上却常常乐于暴露自己的虚伪和无耻,或许因为靠他律需要的是面具,面具带久了,本身就会成为一种自我压抑,于是,他们在网上就会把被压抑潜意识中的那些力比多发泄出来,污言秽语暴露出他们内心的肮脏。另一些人力图通过网络把自己在现实中白日的梦想转化为网上“现实”,这类人实际上常常是在玩过家家游戏,喁喁自语,用内心独白为自己勾勒一个自我沉迷的世界,对这样沉湎于周公梦境的人,最好不要打搅他,那只是一种儿童游戏。 还有一种人在网上则像鲁迅先生笔下的蓝皮阿五之类的人物,平时是村里的小瘪三,但凡哪里有热闹,就奔向那里,倒不是想与别人交流,不过是想趁乱揩点油水,借机对当年骂过他娘老子的人捣弄两拳,或是对单四嫂子之类的孤儿寡母动点手脚,这类角色,实在是不值一哂的。 网络也是一个“秀”气四溢的地方,当然,此“秀气”非彼“秀气”也,“秀”也者,show之谓也。真秀之人,秀从中出,自然流畅,芳香扑鼻,挡都挡不住,所谓“道胜则文不难而自至”。而人一但为“秀”而秀,就不免卖弄才华,搔首弄姿,到处显示学问,与演戏也就差不多了,故称为作秀(make show)。 网人有面具遮挡,而无实际约束,马甲遍地,可一以当百,欲望飞舞,能左右逢源,故在这里,人人说话皆与平日不同,平日受上司束缚、言语谨慎的小职员,情动于中不敢形于言,在网上则可以醉话连篇,纵谈国是,以示其见识和勇气,平日举手抬足都要显其贤淑矜持的淑女名媛,上网则到处招蜂惹蝶,左低儿,右打零;会两句哈喽、好读有度的洋泾浜英语的小开,在网上喜欢卖弄一下自己蹩脚的英语,说话结结巴巴、作文经常被老师修理的后生,也动辄高喊口号,乱贴歪诗,因此,论坛上经常有吟湿三百首的老衰哥、“正义”凛然、故作高深的假面人、大话连篇、反腐倡廉的老斗士。 唉!感慨也……
|
|
|
----------------------------------------------------------- 淮 聊:敢问路在何方? 一棵树:路就在前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