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6/2/15 13:58:55 人气:130
|
楼主 |
天下有情人
2月14日早上,上班的路上,看到路旁很多卖花的年轻人。下班时,又看到许多手持鲜花的年轻姑娘。中午和老公一起逛商店时,他问我:“你要不要花?”我说:“不要,这些玫瑰花比平时贵了4倍。如果你真想送花,可以明天送,过了情人节就便宜了。况且到了明天,别人手里都没有花儿了,独我手里一大捧,那多神气呀!” 晚上一个人在家里读《论语》,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他们高寿而高兴,一方面又因为他们寿高而担心。大概我就是天然地体会到这句话的人吧!因父母高龄有我,自晓得人情事故,便见父母之老态。于是年复一年,于失去他们的危机中,无法自拔。这种心态,自离家之日起,日渐深重,时常深夜惊梦,在失去至亲的巨大悲痛中哭醒。第一次梦到这样的情形,自觉不祥且愧疚。幸而乐观的父亲,对此只爽朗一笑,说道:“梦见一次多活二十年!”我心中才稍稍安适。 想到此,放下书给父亲打了个电话。聊起他喜欢的孔子和家中的琐事,也聊起这外国传来的情人节。父亲说起病重的三叔,曾对母亲说:要是老伴还在,我活到一百岁也还想活;可现在老伴不在了,我就不怕死了。我说:总觉得老夫妻,最好能够同日而忘,免得剩下一人孤枕对晨昏;任儿女再好,总抵不得老伴多年的默契和温存。父亲笑说他绝不肯,除非是他先走一步,否则他是不肯少活一天的。我自是希望如此,最怕“天若有情天亦老”,何况父亲最是性情中人。 年少时,常幼稚地以为,爱情可以感天动地。如今常常问自己:感动我知道,但爱情是什么?年少时,总坚定地认为,自己可以与亲人、友人生死与共。现在才发现,纵使他们在各自的婚姻生活中九死一生,我也不能化身为救世主,分担他们的真实的责任与难题。但是我知道,那个缘定终生,注定要与他们共渡悲喜人生、啼笑因缘的人,能够做到。 待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时节,希望一切都好!
|
|
|
----------------------------------------------------------- 淮 聊:敢问路在何方? 一棵树:路就在前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