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6/1/8 18:01:05 人气:265
|
楼主 |
三人行必有灯泡
在古今中外所有大师的睿智名言中,我最爱的就是孔子《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灯泡。它像黑暗中的一座灯塔,照亮了何止是我及众多人的人生前程。 会有半睿智之人审:噫,怎么成了灯泡? 是呀,我也整不明白,怎么就成了灯泡。可我就是相信,正是因为孔子的这句名言,才使他堂堂正正地走入了世界级大师的殿堂,成了登峰造极的魁首。 它的贡献在于: 1、两千年前就知道已经有了灯泡; 2、没有电就可以使灯泡发亮; 3、人可以变成灯泡; 4、人变成灯泡后仍然可以还原于人; 5、多少人做着梦的就想当当灯泡或无意之中就当了灯泡。 想想,就是其他教的宗师们,有谁没有汲取过这智慧的营养?谁又蔑视得了这闪耀着奇彩异色的思想光芒? 可我还是想知道,孔子为什么非要说个灯泡。 我就遍查了先秦以来的诸子百家的主张及思想,我就拷问了西蛮各国的近三百年的文字说教,到头来只发现了一个叫爱迪生的人与孔子的此论有关。这个人没有任何的文字留传于世,他每天只会鼓捣个研究发明。没有理论专著。 正是这个家伙鼓捣出的那个会发亮的东西,才使孔子的空想从而变为了现实,才使全世界的人们从此走向了一条光辉与光明的大道。 没有爱迪生,孔子的空想有可能还要再延续三至五百年。因为任何拿不出实证的理论,都是灰色的,都有可能随时地被推翻。即便当时人们多么的喜爱它。但孔子的这句名言,从此再无被推翻之虞了。因为摸了两千年的石头总算过了这条河,总算让喜欢它的人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因为灯泡没有阶级性、功利性和族群性,所以什么物种与人氏都可以用它。这就是孔子的聪明所在。它可以幻化。只要不是傻瓜或不想当傻瓜,那么你就别总是抬着头盯着你的屋顶,认为那才是灯泡。孔子的灯泡,不知要比它灯泡上多少倍。 男女在一起的时候,不管第三者是男是女,那么这个第三者肯定是灯泡。他是光亮的,但那对男女却在他的光亮下可能干着不光亮或可能黑暗的勾当。他的光亮为那对男女遮了羞。 爹娘与儿子在一起的时候,爹娘肯定是灯泡。就像没有灯泡之前的蜡烛一样,最后烧完了的肯定是爹娘。 爱情与幸福与金钱在一起的时候,那么金钱肯定是灯泡。爱情与幸福都需要它来照亮。当然,金钱是要在人的手上。 孔子与颜回与子路在一起的时候,他认为自己是灯泡。可事实证明了,原来人家两个是灯泡。没有人家两个,这部《论语》还不知道要到何方觅到。 任何垂帘问政的角色都认为自己肯定是灯泡,但都不是。因为不可能有三个家伙同时垂帘而又同时是灯泡。 我在这里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认为自己也是个灯泡,我认为最少有三个人会看这篇文章。但错了,看的远远地超过了这三个人,但都没有认为这篇文章发了光。 这就是心理灯泡与作用灯泡的区别。 如果把这句名言拆开了看,那么这几个关键词是必须谨记的: 三人,就是说,低于了三个,就别做梦了。但超过了十个,也不好计算了。设想,若十个人里有了八盏灯泡,那么到底算谁照亮的呢? 行,怎么说也是在你想动一动的时候,才会出现灯泡的。如果你不想动,只想躺着,睡着,那么你最想的肯定是关灯,而不是开灯。 必,是肯定的意思。是全句中最最重要的承前启后的词汇,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其作用不低于“――理论”和“――代表”。 有,没有的反面。 加起来才五个字,却如一幢玲珑剔透的建筑一般,围绕着灯泡这个宏伟的主题思想而有机地构成在一起。 所以我要说,孔子这个人,神。那么不禁眼的几个字,就是让他整出了这么光辉的思想。像后来的一些什么理论的东西,十卷八卷的也抵不上人家轻轻松松地说出的这七个字。而最新的考证还说明了,孔子在讲这个话的时候,其心智还是处在一种半痴呆的状态下完成的。因为后来他后悔了,是少用或误用了一个字,对,吾。 他本想说他是灯泡的,但稍稍谦恭了一下,就讲出来了,颜回就给记录在案了。孔子不认为,除他之外,谁还可以当灯泡? 骗人的话,却成了世界级的名言,让孔子本人也瞠乎其舌。 灯泡,灯泡,如果孔子本人敢再谦虚一下承认这句话不是他讲的,那么世上会有多少人一下子跳出来认定这句话是自己讲的。鄙人也不能其外。
|
|
|
----------------------------------------------------------- 淮 聊:敢问路在何方? 一棵树:路就在前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