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6/1/8 18:00:41 人气:157
|
楼主 |
话说文字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着其本身的基础和缘由。发展是一种空间,一种贯穿于事物实质与轮廓间的实际体。究其发展源,究其发展快慢,究其发展褒贬,也便是事物形态的看点论点所在。 历史的脉络,可谓与文字息息相关。纵观千秋风录,文字的魅力是不可敌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文字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而模仿的本能植根于人的天性之中。天性,与生具来的东西,范畴于周遭,又囫囵于自我。感知上升为理性,而理性又归结于文字。也就是说,思想的主宰者其实都是本体。 文学作为教育和愉悦的基础,从历史根源上就被归结于一种崇尚。德国的毕歇尔在《劳动与节奏》中指出,劳动、音乐和诗歌最初是三位一体地联系着的,它们的基础是劳动。可见,文字产生于基础,更是挥洒于实际的。 古籍所语:“然则歌咏所生,宜自生民始也。”修文生于自然,更取之于自然,一番所动,才有的描述可说。物之将发,事之将形。 话说文字,中国泱泱之地可谓流彩飞光。自古到今,多少文人志士为文学而倾尽一生。有多少名流篇章于风潇潇兮中而流芳千古。历史的眼眸经历着数不尽沧桑百世,也诠释着一代又一代刻撰历史抒写生活之人。从古代到现代,文学的种子次第于纭纭众生,繁衍于大千世界。一拨拨历史的浮沉,涤荡岁月,更激发着每一份测摸之心。文字的号角,宣扬事态的脉搏,更窥视着运筹的恻隐。大凡历史的发展都遵循着一个理论,一代人的心声落寞了,文字也便萧条,随之也便是空乏无稽的生活形态。 中国的文学,古典文学,当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以不同时代的决策,奠定了不同时代的辉煌,结合历史,维护自己。振奋着自己的灵魂,更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一个民族的文学基础有了,一个民族的思想和发展也就在运筹帷幄之中。 稳步事态发展延续,或许真为难事。时下如今是旷旷世纪之门,琅琅世界之音。按理说中国文学的发展应该是向着一种更加明朗、更加健康、更加优美、更加严谨的趋势发展,然而当今的中国文坛却似乎染上了一种浑浊之风气。那就是有些人不尊重原作者,恣意剽窃别人的成果。从网络文学到现实文学,鱼目混珠者不乏其数。不为道德,不为戒律,不为诚实之说,更不为伦理之忌。似乎就那么囫囵吞枣,漫天接纳。一种气氛高涨了,就有另一种气氛被压抑。敷衍的东西多了,真实的东西自然少!于是便产生了大大小小的所谓的文坛官司。这些愈演愈烈的恶劣风气伤害着一些文人志士的自尊,也同时动摇着他们原本积极与向上的精神。文学如果让事态给披上不合时宜的外衣,那文字的味道就变了,会变得面目全非。负面的东西产生在某种个人利益之上,人会失掉自我。争来斗去中,往往都是两败俱伤。 对于文学官司,余秋雨这样表达观点:“对于社会上一些批评的声音,我会分不同情况应对。如果是善意的批评,或批评者很年轻,我会谅解。如果有人出于不良的个人目的,屡教不改,情节恶劣,我一定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名誉。”即便被夹缝扎针,但还是感觉到痛了,好在,长者终归是长者!大度释然。 刘恒这样说:“打官司是情绪波动的结果。只要没人往我头上撒尿,我不会走到这一步。万一有人……那我也得看看这人是谁再说。我们是不能跟一边飞一边拉屎的鸟计较的。”物极必反,可以理解。即便粗话,但还是感觉回击的很响亮! 自古文坛多是非,但又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对于文字,还是要尊重文学本身,还是赤诚间见真挚为上。以心对心那才是一种彼此欣赏。理论学家把文字的研究起源于一种“游戏”般愉悦表达,那我们该是以一种轻松、清澈的眼光去领悟、欣赏、尊敬、传成它。流露与阐述,是一种值得尊重的思想。真正领悟了才会有真正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的东西。以一种实际的眼光去看待文学,那些文字才是财富。无论什么时候,文学都不能赖以于超作去提升,因为实质不是一种表现形式,而是一种身心聚在的东西。尊重别人的感受,你才会尊重自己的人格。每个人都是万物生相的负载体,对于感受,谁都会有。拿出你的真心去面对、抒写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文字吧!
|
|
|
----------------------------------------------------------- 淮 聊:敢问路在何方? 一棵树:路就在前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