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5/11/11 23:03:19 人气:137
|
楼主 |
小论文化、文明与野蛮
在古代,文化的含义是文字、文明用化育的方法传播开来。要了解文化,必须先了解化育一词。化,就象洗衣粉在水中化开,是一种传播渐变的方式;育,是生育、培育和养育,是生长的方式。化育就象天地化育万物一样。只是天地化育万物靠的是阳光和地力,文化靠的是文字和优越的文明。把文字、文明化入没有文字、文明的地方,并与该地的风土人情结合之后有选择地吸收,以一种新的姿态培育起来,就叫文化。化育是一个过程,所以文化具有历史的含义。 从文化的历史含义而言,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精神财富,都该归为文化的范畴,比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甚至风俗习惯、工艺和饮食等。文学具有流传性,能够化育除产生地之外的地方,使他们也受其影响;艺术具有审美的价值,放之四海都能给人美的享受;教育的传播,科学技术的普适性及其被广泛利用,都改变着异地异族的生活,所以都称为文化。一种社会风俗,往往都有它的教育意义,之所以我们常叹人心不古,就是因为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的教育价值,越来越不被人知晓。比如说风俗中的丧礼,有跪棚、丑孝、谢客叩拜、耳塞等,就是要贬抑死者家属的骄傲之气——人很容易骄傲,而平时又很少贬抑的机会,骄傲之气不受贬抑,一味发展,人就会得意忘形,从而走向极端。比如婚礼中的迎娶,就是要新郎亲自到媳妇娘家,以男子的尊贵迎接妻子的谦卑等等。这种风俗难道没有化育人心的作用?古代的许多工艺,有些是千年的流传,其科学的价值,甚至我们至今都不了解,而且学不来。比如,大户或者皇宫漆墙防裂的技术,比如古代印染藏青的技术等。这些技术工艺,反映社会尊卑的关系,影响一方民众生活。再说饮食习惯,也有其历史的环境的根源。端午节吃粽子,是为纪念中国文学的发端人屈原,其文化的意味不言而喻;四川人吃辣椒,是因为那里常常大雾,少见阳光,因而阴气重。以辣之阳祛气之阴,是一种阴阳的调平。 那么什么叫文明呢?在文的化育下产生的光明就是文明。对于吃食生肉的族类来说,知道熟肉更好消化,不易致病,并且掌握熟肉的技术,就是文明;对于没有文字,生存的经验靠口口相传的族类来说,文字就是文明;对于牛耕的族类来说,用机械耕作,就能节时省力,就是文明,因为这种用文字的流传方式,既可以避免口口相传的变味,又易于传得久远、传得宽广;对于无序的社会来说,懂得社会治理的要领就是文明,等等。文明与野蛮相对。 古代我国中原地区的族类,较早地进入了农耕时期。因为农耕,使人附着于土地上,迁徙就意味着没饭吃,要饿死。所以需要群居的人和睦,就产生了礼教、礼法,即社会治理的方法。中原以外的人不懂礼法,比较起来社会秩序混乱,族群间报复不止、斗殴不断。中原人称南方不文明的,甚至生活在原始状态的族类为蛮(北方的称狄,西方的称戎,东方的称夷)。蛮族不文,为野,故说他们是野蛮。北方人至今在听不懂南方人的口音时,仍称他们是南蛮子,就来源于此。古代时,蛮有贬义;今日说南蛮子是否有贬义,则因人因事而异。 古代的人称远古社会为蛮荒社会,就是说没有文化,缺少礼法和秩序,象南蛮族一样荒野。中原地区的文字、文明化入这些蛮荒之地,与这些地区原有的东西结合之后,产生了该地区的文化,于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就明朗起来了。这些地区才进入相对文明的时代。故文明是一些维护社会秩序的原则、方法等等,也指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人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清朝末年,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传入中国,是西方文明化入中国,从而改造中国的例子。 我国传统的文化、文明并非完全失去了价值,而是由于五四反传统思潮把传统文化一棍子打死,批林批孔运动又闹腾了几年,加之西方的科学和经济又深深地刺激着我们,才使我们离自己的文化、文明越来越远,几乎到了够不着的地步。在学习西方的科学和经济的手段,甚至治国方法的同时,如何挖掘我国传统文化、文明的潜力,增加我们自己的文化底蕴,让她们照耀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使我们在学习西方文明的时候能以审慎的态度去其糟粕,是我们目前和今后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
|
|
----------------------------------------------------------- 淮 聊:敢问路在何方? 一棵树:路就在前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