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5/11/7 9:35:01 人气:530
|
楼主 |
中国第二富豪125亿----(淮安人)严介和----淮安企业经营和管理者必看的人
从中我们青年人因该有学习的地方!
一年中,严介和的个人财富增加了110亿!”在不久前揭晓的“2005年胡润百富榜”上,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严介和成了一匹最引人注目的黑马,以125亿身家名列第二,创造出一个惊人的神话。 随着这匹超级黑马的诞生,严介和及其所撑控的庞大的“太平洋系”企业集团正引来人们越来越多的视线,而公众更关心的是,他是通过何种方法,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令财富急剧增值的。 黑马严介和财富巨增之谜 严介和的财富历程引来人们怀疑的目光。且不说太平洋建设集团最初从事的公路、市政、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壁垒重重,非一般人所能觊觎,仅一年内以年产值不过20亿元的身家去收购高达60亿元的国有资产这一项,其财技就非常人能及。 按照常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通常由政府来主持运作,属于公益性产业,具有投入高、回收期长的特点,如果年产值20亿元的话,其利润不应超过2亿元。据此推算,严介和在2002年至2005年间财富增加额不会超过6亿元。[全文] 严介和与他的“太平洋系” 随着这匹超级黑马的诞生,严介和与他所撑控的庞大的“太平洋系”企业集团开始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太平洋系”正在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着,这个2002年产值还不足20亿元的企业集团,2005年的预计产值却高达300亿元。 不久前,严介和宣布,太平洋集团将在年底前以“打包”的形式并购进总资产达500亿元的国有企业。“太平洋系”动辄上百亿元的并购大手笔,即使是当年的“德隆系”、“柯林格尔系”也相形见绌
1987年,通过公开招标相继租赁3个濒临倒闭的集体企业,任厂长、经理、站长等。1992年,注册成立淮安引江建筑工程公司,任董事长。1992年冬,以亏损8万元敲开“省门”,掘得了第一桶金800万元。
一年,财富翻8倍,以125亿元成绩晋升胡润“百富榜”榜眼,成为财富增长最快的人,他就是严介和。 以BT模式起家,通过创造性的将国企并购与城市基建捆绑起来,并且只与市一级政府进行整体谈判,拿到大额订单。 2004年重组上市公司ST 纵横而一战成名,同时宣称今后每年都将至少收购一家上市公司。 然而今天这匹“黑马”在其大造“太平洋系”的过程中,却伴随着种种质疑。尽管严称资金链没有问题,然而他的这种另类生意方式却被认为是“以地方政府的支持叫板职能部门的非明智之举”。 严介和的“吃亏”发家史 早期经商的坎坷经历让严介和“吃够苦头”,因此对“苦难”两字他有超乎常人的理解,“吃亏是福”成为他的座右铭,苦难文化成了太平洋集团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 1960年出生的严介和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考上了师范学院,毕业后成了江苏淮安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任教后严一边做老师一边安排家庭副业,发动全家编织草帽、斗笠、簸箕等,自产自销,收入不错,慢慢就扩大规模雇佣工人了。 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严介和已经赚得几十万元资产,成了当时少有的“大富翁”,“我敢说那时候淮安我是最有钱的。”不过在1986年,严介和有了第二个孩子,因违反计生政策而丢掉了教师这个铁饭碗。他的富翁日子也恰在那时短暂结束。 负责打击“挖社会主义墙脚”的淮安市“打资部”将严介和的地下作坊一举端掉,如此一来不仅让他损失了几十万,还背上了6万多元的债务,这件事情轰动了整个淮安。 不过严介和并未死心,还是偷偷摸摸地干,他在等待机会。1992年他租赁了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注册成立了淮安市引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成为现在太平洋建设集团的前身。 第一桶金:亏8万到赚800万 1986年,26岁的严介和离开中学教师的岗位,去当地国有企业当临时工,第二年,严通过公开竞争承包了一家当地的乡镇企业,开始创业。 严介和是从当年的南京绕城公路建设中起步的,不过他的第一单项目亏损了8万元。然而他真正的第一桶金却来源于1992年南京绕城公路项目。1992年,南京搞绕城公路建设,标的29.4万元的工程到了严介和的手中已经是第五包了,肯定亏本。而严介和却将其看成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他接下了这个没人要的工程。“既然亏了,不如让它亏到家”,严介和的思维异于常人,因此,预算亏5万的工程,严介和最后亏了8万。 不过,在严介和的带领下,140天的工作量,他们72天干完了,大年初一凌晨才回家,且工程检测结果质量全优。这一次的工程让业主对这支苏北来的建筑队伍刮目相看,又将许多困难工程交给他们。从五包到指令性分包,到了绕城公路工程结算的时候,严介和的队伍已经赚了800万。 从BT模式到并购国企 严介和说“我比政府还要了解政府”。他坦言,他是一个善于和各级政府打交道的人。从1997年开始做BT项目(即城市基建项目,BT是Build-Transfer的缩写,意为“建设-移交”),主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BT是BOT(建设-经营-移交)的一种变换形式,是指一个项目的运作通过项目管理公司总承包后,由承包方垫资进行建设,建设验收完毕再移交给项目业主。严介和所签的订单都是和政府合作的。 严介和表示,重组国企是个不赚钱的买卖。“我收购的企业是没人要的。”,自己从并购国企中得到的最大收益只有“人力资源”。虽然在并购最初要花很多精力和财力,但他也要保证这桩买卖亏得不多。在托管企业之后,他往往会投入一部分启动资金,用他自己的话叫做“激活企业的造血功能,扭亏为赢”,这些资金一般用来处置下岗工人、解决企业的银行坏账。 “我是2001年开始做国企托管的,而我1997年开始做BT,托管国企的钱是BT项目的收益。”严介和说。 亿万富豪和平民老板 有着30亿身家的严介和自称是个平民老板。“你可以说我是富豪,也可以说我身无分文”。据了解,严介和在南京的住处是100多平方米的套房,还是按揭买下的。除此之外,他在南京没有其他房产。“我没有其他国籍的”,严介和开玩笑地说,以此证明他的财产大家都看得见。 相对于住房,严介和的座驾要贵得多,是宝马745。不过他说这并不是为了排场,“坐三轮马自达去开会,我也觉得踏实。选择宝马是为了安全,因为它的性能好。”即使是这辆宝马,严介和也说不是他的专车,是公司的公务用车。更让人惊奇的是,每次从淮安老家回来,这位富豪总是买票乘大巴。对此,严介和解释说,自己的车要用油,还要交过桥费什么的,没有必要浪费。 从创业到成为百亿富豪严介和用了近20年的时间 2001年开始严介和的生意开始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是由于有了充足的资金,严介和开始大量采取BT模式(Build-Transfer)运作基建项目:也就是说,先由承建方以全额垫资的方式来进行基建,在项目完成后将其所有权和运营权转交给政府,而政府通过分期付款来偿还项目资金,BT模式方式为那些急于搞基建,而又苦无资金的地方政府提供了一条捷径,严的生意开始高速发展。 严介和为太平洋集团制定的愿景是:“2010年,太平洋集团营业年收入600个亿,纳税30个亿,再重组2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打造5家上市公司,整合5大产业;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吸纳万名高素质人才,塑造100个亿万富豪、1000个千万富翁、10000个百万富商……” 以旅游的心态做企业 严介和称,以旅游的心态做企业,艺高胆大而不无知胆高,踉踉跄跄却又大步流星。一切了然于胸,游刃有余,游走边峰。 早在1995年,“太平洋工程”就宣布五年中要在公司内造就一百个百万富翁。2000年,又进一步提出要用五年时间造就五十个千万富翁和一千个百万富翁。到2003年,严介和称,用五年时间,至二2008,在集团内塑造二十个亿万富豪、二百个千万富翁,两千个百万富翁。 严介和认为,以旅游的心态做企业,对企业的整个过程把握得住,该放就放,该收就收,该加速就加速,该死亡就死亡,就像旅游一样,什么时候到达目的地,一切都了然与胸,信手拈来,颇具“闲庭信步”的适意与大气。 “笑傲江湖”的企业文化 严介和的“企业‘三流’论”:一流的企业做文化、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做资本;三流的企业做产品、做项目。 他认为,一个建筑物质量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内在含钢量的多少;一个企业寿命的长短,则取决于企业文化的优劣。严介和在创业的同时,还精心培育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在该集团,不仅有“员工文化”,同时还有“老总文化”。 “员工文化”为:勿忘在莒,守正出奇,方圆做人,万众归一,不断创新。 其“老总文化”更具特色:塑造亦儒亦商的文化品格,追求卓越的心理素质,崇尚有中国特色的伦理观念,三百六十度全方位交朋友,绝妙生存时代的自我完善,决策一言九鼎,管理当管则管,敢立潮头弄大潮。 “以官为本”的谈判路线 被兼并企业的部分员工质疑太平洋“以官为本”的谈判路线,指责他们有暗箱操作之嫌,“从没经过公开招标,也从来没有人知道太平洋集团收购这些国企花了多少钱。” 也有一些人士对太平洋集团的实力表示怀疑。他们认为,500亿元国资即便是“零收购”,企业改制也需要投入巨大成本。而2000亿基建项目所需的垫付资金也将是数以百亿计。况且太平洋系还在急剧扩张之中,整个企业的资金链将很难承受这样的压力。严介和在电话中则告诉记者,考虑到企业负债等因素,并购500亿国资所需资金可能远远小500亿,而太平洋集团在基建项目上收益较多,应该可以应付这笔开支。而基建资金是滚动使用的,以太平洋的实力应该没问题。“我们用的大多是自己的钱,不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全文] 每年收购一家上市公司 如果将严介和看作剑师,经过近10年的煅造,太平洋建设集团这柄剑基本成形,经过近乎疯狂的收购之后,太平洋建设早已30家国有企业收入囊中。 “我们每年收购一家上市公司的目标没有改变”,面对记者,严介和俨然是一个资本新贵,在其眼里,对于收购上市公司如探囊取物一样容易。 “我们只关注亏损的企业。”这是严的收购哲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