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5/11/6 15:49:41 人气:114
|
楼主 |
谁的唾沫在飞
曾几度遭遇这样一种尴尬事:在川流不息的街道上,忽觉脸上星星点点地落了许多水质的东西,原来是前方某人冷不丁扭头狠狠吐了口唾液,顿时,恶心感和气愤感一起涌上心头。欲找其评评理,那位唾液制造者却早飞驰而去。 唾沫可传播多种细菌是个基本的卫生常识,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来控制这种不文明行为,包括最厉害的杀手锏—罚款,但为何这种现象仍时有发生? 不可否认,现在公园、车站、电影院这样一些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现象得到了很好地遏制,应该说这是我市近几年加大创卫力度的成果,公共卫生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在行进的马路上的这种随地吐痰现象却频频出现,稍加分析,不难看出其中关键是因为马路上主要针对的是交通制度上的监管,而不是卫生秩序上的监管,于是乎,随地吐痰现象频频发生,说明公共场所禁止随地吐痰还没有成为大家自觉遵守的习惯。 但在“非典”肆虐横行时,大家却都不约而同地自觉遵守公共卫生秩序,任何一种不讲卫生的行为都会受到众人责议。而当“非典”过去,人们畏惧“非典”的防线拆除后,旧有的不良习惯也恢复了。不难看出,人们在遵守公共卫生秩序时当知道这种行为会危害到自已时,就能自觉遵守,而当觉得这种行为对自已无甚危害时,就不愿再遵守了,充分凸显了人的利已思想,反映了人的公共道德的严重缺乏。 类似这种随地吐痰行为还让人想到一些乱扔垃圾、乱插队、不给老人让座的现象,同样都是利已思想产生的不文明行为。有人说,这些都是小事,而正是这样一些小事在其它一些国家却已成为人的自觉行为的一部分,就像每天的穿衣吃饭一样自然,用不着刻意提醒。由此看来,好的卫生习惯不是简单依靠一些规章制度的监管所能养成的,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市民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依靠强有力的道德建设。 因而,相关部门在规范和约束人的外部行为的同时,还必须通过适当的宣传教育大力培养人的公共道德,才能使遵守公共卫生秩序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其实,如果每个人都能想到,遵守公共卫生秩序不仅是为他人,也是为自已,因为我们拥有同一个城市,同一方天地。只有这样,我们创“四城”目标才能早日实现,我们才会拥有一个美丽和谐的生活环境。
|
|
|
----------------------------------------------------------- 淮聊:敢问路在何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