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5/10/18 12:04:44 人气:133
|
楼主 |
心情:推开都市欲望三重门
“爱情像鲜花它总不开放,欲望像野草疯狂地生长。”
近日,北京某媒体借助网络投票的形式,排列出了“中国欲望榜”。调查结果显示:渴望有更多的钱的人占72.68%,希望环游全世界的占65.12%,希望开名车的占48.50%,希望住别墅的占48.27%,希望朋友遍天下的占44.39%,希望中大奖的占26.85%……而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的欲望还只是一次大鱼大肉,一件姐姐没穿过的新衣服。面对如此大的欲望差距,我们想起了许巍的《在别处》:“爱情像鲜花它总不开放,欲望像野草疯狂地生长。”
望着这以燎原之势疯长的欲望,我们不禁回眸过去:这欲望的种子是如何迅速生根发芽、成长的?对此,我们层层推开欲望都市的三重门,一窥欲望的变身秘密。
都市欲望之五六十年代
对于青春在五六十年代度过的人,“欲望”的定义是模糊的,留在他们身上最明显的烙印是那种“改天换地的精神”。从解放建国到公私合营;从三年自然灾害到文化大革命;从“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到“不管黑猫白猫,能逮住耗子就是好猫”,时代留给这一代人更多的是热情,而不是欲望。
让儿子吃饱一次白面大馒头
调查对象:范家增 1921年生人
大时代:1959年到1960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在北京一个成年男子的每月额定粮食由55市斤下降到27市斤,肉鱼油蛋几乎没有,而冰棍也只有清水糖精的,奶油、小豆的,想都不要想。
老四出生的时候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别人为我有了四个儿子羡慕不已,而我却为填饱家里的几张嘴犯愁。当年,我把能得到的“细粮”全换成了“粗粮”,就是为了能让儿子吃饱。现在家里吃西瓜都是老大主刀,因为切得匀,可那都是当时分窝头练出来的。1960年,二儿子被什刹海体校选上,进了市级体操队。为城争光,为国争光,多光荣的事。练了一个星期我就让他回家了,不是别的,因为饭量见涨,我供不起。回家的那天,老师拉着我的手,连声说“可惜了”,二儿子哭了整整一路。回家后,我跟人换了点儿“细粮”,偷偷摸摸地给他一个孩子蒸了几个馒头,想安慰一下他,结果看着他大口大口吃馒头的样子,我的眼泪掉下来了,当时我就想,不管怎么说,这辈子一定要让我的四个儿子集体吃饱一次白面大馒头。
感同身受:看《激情燃烧的岁月》,石光荣和人比吃土豆和豆腐那场戏,自己都觉得东西到嗓子眼儿了。后来看姜昆写的一篇关于他当年插队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说他和别人比吃马肉馅大饺子,“我吃了53个都没名次,据说冠军吃了82个”,于是体会到当年人对吃的欲望。
|
|
|
----------------------------------------------------------- 如果世界上有100个人爱你,那其中一个是我;如果世界上有10个人爱你,那其中一个是我;如果世界上有1个人爱你,那肯定是我;如果世界上没人爱你,我肯定不在这世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