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聊首页 论坛首页 全部版面 焦点话题 论坛热帖 今日新帖 论坛搜索 论坛指南 聊天室 用户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淮聊 >> 论坛 >> 开心灌水 >> 网友留言 >> 查看贴子
  上篇 刷新 下篇  
 主题:怡柔
号码:110327
呢称:
怡柔
等级:3
积分:29182
主题:2984
回复:7062
注册:2000/12/30 2:53:03
发表:2005/10/17 12:06:09 人气:288 楼主
怡柔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一生下来,就生活在完全由成人组成的环境中,成为人们宠爱的中心,所以独生子女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而不知道该怎样去爱他人。如何让他们学会去关心自身以外的东西呢?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对新颁布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细细研讨,可以惊奇地发现,全文先后多次用上了“体验”及与它基本同义的“感受”这一词眼。它启迪我们在本课程的实验中,唯有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儿童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自我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去自主建构新的意义世界,才能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
  一、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在体验中萌生情感。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其认识水平呈现出阶段性、层次性的特点。学龄儿童认识发展的特点是:根据具体事例进行推理思考,即所谓"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尚不能用抽象的逻辑推理(演绎或归纳)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其思维活动不能脱离具体经验,其思维过程也不能脱离具体经验。正是由于儿童认知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不能光凭口头说教,而应该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教学中对于儿童难以身临其境去直接体验的经验,可向儿童提供了生活素质,通过情境的创设,形成十分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儿童相应的体验。
  1、再现生活情境,萌动学生内需。生活情境是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质或情境。将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再现,营造出良好的情感体验氛围,可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中去感受、体悟。在教学《坐立走,有精神》一课时,课前教师搜集“清晨,站在校门口的值日师生”、“大家在阅览室看书”、“在电视中播音”及“升旗手、解放军叔叔、运动员等行走的姿势”的情境,在课堂回放再现他们生活中常见的“坐立走”的画面,引导他们感受不同职业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对坐、立、走的姿势也有不同的要求,感受到生活中丰富多彩,坐立走的姿势是应时应地而变化的,学生也应有自己的坐立走的要求。激发学生自主进入实践练习场域,围绕“坐、立、走”创设不同情境,自己确立表演内容。在小组中边学边练,体验坐立走的正确姿势,然后在大组中表演,交流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让真实的生活走进学生的认识世界,使他们在生活中加深了体验,掌握了合适的坐立走的方法。
  2、利用实物情境,引发情感体验。在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可开展“搜集实物”活动,让学生搜集从小到大跟父母在一起照的相片,选择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的相片,按时间顺序排列在一张白纸上;搜集用过的衣或物。把搜集到的内容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可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让他们体验到家庭中的亲情及成长的快乐。在此基础上讨论:这份快乐是怎么来的呢?进行真情回放镜头:“生病时,妈妈是怎样精心呵护。”“每日父母为我做了些什么”。将学生的记忆大门缓缓打开,一件件小事,一滴滴父母爱,如一股暖流,再现孩童眼前。在孩童感动之余,让他们提笔写下“亲情悄悄话”。从孩子们真挚的童语中,流露着对父母浓浓的爱意,这种情感体验的诱发来自于实物情境的创设,更来自于孩子们在获得强烈的“被爱”体验的基础上,尽情抒发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这一内心的情感体验,催化了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促进了学生德性的发展。
  3、创设故事情境,诱导自主融入。学生愿意听故事,如果把学生不愿揭示自身缺点但又需要进行价值引导的内容融入故事中,再适时配上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投影,就能自然引导儿童带着自己已有的经验融入其中。在教学《小马虎旅行记》一课中,让学生续编马虎故事,主动参与到活动之中,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马虎给人们带来的麻烦。这续编故事学生个体带着自己已有体验自然融入到故事情境之中,得到体验。同时,编故事还让学生感受到动脑筋有创意生活的乐趣。学生是在不由自主地状态下感受到创造活动的过程美。
  二、 培养儿童的主体意识,在体验中升华情感。
角色扮演,其实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移植到课堂教学中,通过组织课堂表演或再现生活场景,把学生带进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行为的辨析,情感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德性的内化。因此,教学实践中,不能直接去实践的,可引进角色扮演,为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搭建舞台。
  1、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文本成为“活性因子”激活学生融入其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于教室中的儿童之中,唤起他们已有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参与辨析。在教学《我不任性》中的“爱耍脾气的贝贝”这一环节时,教材中呈现了儿童“任性”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看明白教材范例后,结合自己平时的实际演一演,这样的角色扮演,通过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进行对话搭建了舞台。在表演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这样的行为好吗?为什么?”使学生在互动的对话中对“任性”这一儿童问题有所认识和感悟。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自己已有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段。它直观形象,是一个活的载体,可使学生顿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在教学《关心老人》一课的“爱老敬老,快快行动!”这一环节时,可让学生凭借文本的范例及各自的已有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出在什么样的场景中我们能为老人做什么,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他们演的好吗?好在哪?谁有过这样的体验?不足在哪?谁有好的建议?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对话评价感悟到只要能设身处地地为老人着想,一句温馨的话语,一点体贴的举动都会使老人倍感快乐。
  3、教师适时变换角色,引发生生对话。在教学《秋天到了》该如何保健时,教师及时转换角色,为学生搭建生生对话的舞台,扮演身体不舒服的状态,并说“我上午突然流鼻血了,或我这几天嘴唇干燥起火”等,引发学生讨论:“这是怎么回事?我该注意些什么?大家能给我点建议吗?”由于角色的转换,不仅使师生自然融合,进行平等对话,还为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在师生、生生平等的对话中,调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在相互交流中使学生体悟到秋季怎样保健,怎样关心别人和照顾自己。
 俗话说:水滴石穿。同样儿童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是靠单纯的说教能奏效的,而是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积累,逐步养成的。别人说上千万遍,也抵不上自己亲自做一遍。儿童从体验中获得的情感是最朴素、最真诚、也是最难忘的,体验教育正是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在亲身的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即凝固和静态的知识经验)内化为美好的情感,从而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
从此变成朝三暮四的好女人。
号码:110327
呢称:
怡柔
等级:3
积分:29182
主题:2984
回复:7062
注册:2000/12/30 2:53:03
发表:2005/10/17 12:06:25 第1楼
Re:怡柔

构建有效的思品课堂

一直以来,思品学科遵循了一种纯学科的逻辑,教师坚持的是某种道德价值并努力使学生接受,而较少考虑学生愿不愿意和能不能接受的问题,因而,道德认知作为外部规则的构建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随着各种价值冲击和现实操作中无用感的暴露,不得不使我们产生了质疑:怎样的品德课堂才是有效的?
一、平等对话,心灵沟通的课堂。
《课程标准》提出了“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道德,并不是游离于社会、生活外的独立现象,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是更多地借助各种复杂的渗透方式来完成的,而在没有根基的土壤上进行灌输、渗透,无异于拔苗助长,就像农民种庄稼,必须给它合适的土壤。这合适的土壤就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氛围,这种氛围是学生积极情感产生的基础,是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与文本的对话、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对话。
1、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教材,假设自己是其中的某一个角色,进行换位思考、体验、感受。例如,在学习《小马虎旅行记》一课时,就让学生扮演小马虎这一角色,到马虎王国去做客,闹出了一个个笑话、尝到了种种苦头,从而体验到: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马虎,如果从小养成了马虎的习惯,可能会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又如在上《我从哪里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妈妈怀孩子时的辛苦,就让学生在衣服里藏个大篮球,然后坐下来穿鞋系鞋带,学生马上就体验到了不方便,感到难于完成。老师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妈**辛苦就有了情感体验的基础,水到渠成。
2、师生对话:首先,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做朋友,朋友,意味着平等、和谐,意味着毫不隐瞒、实话实说,意味着真情帮助,进行心与心的交融。例如,在教《皮诺曹的鼻子》一课时,就先以朋友的身份进入课堂,说:“朋友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在得到学生的认可后,我接着说:“你们觉得朋友之间谈话应该怎么样的?”(说真话、说心里话)“那我们就进入‘实话实说’,做错过事吗?你是怎么解决的?愿意告诉你的朋友吗?”在部分学生表白后,我接着说:“我知道朋友们都想做个诚实的孩子,但有的朋友可能有一些小小的顾虑,怕别人看不起,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做人就像要洗脸一样,因为有了脏东西所以要把它擦干净,做人也一样,承认错误是改正错误的第一步,改正了,还是个好孩子。你有什么困难告诉我,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好吗?”学生抛开了顾虑才能敞开心扉,敞开了心扉,品德教育的效果就好了。
3、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更喜欢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别人听,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中的《手拉手,交朋友》一课,可以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照片带进课堂,展示自己的照片,讲述自己的故事,大家敞开心扉,一起分享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课堂成了心灵相约的场所。所以,课堂上,我常常会提议:“愿意把你的想法讲给同桌听吗?”“找你的好朋友,合作完成这个活动。”“愿意让你的好朋友分享你的快乐吗?” “愿意让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吗?”……
二、情感涌动,真情碰撞的课堂。
情绪心理学中情感转化为规律的研究早就揭示:恐惧、害怕容易转化为攻击、仇恨,而安全、信任容易转化为同情和爱。但情感的相互影响更多的是靠感染而不是说教。情不动,则理不明,只有情感能够打动学生,引起学生内心的触动,引领他们从知到信。
1、激情四射,渲染情绪。
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怎么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怎么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呢?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或者身体有什么不适,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带着微笑站在学生面前,每一个微笑都让学生沉醉。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肢体……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无拘无束的课堂,从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真情流露,情感碰撞。
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树有树的美,花有花的美,草有草的美,万物各成其美,人作为万物之灵,更是如此。所以,不管他是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性格孤立不合群的学生,还是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我们都要尊重他们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仅如此,还要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心灵放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你,才会对你的课产生兴趣。有了这个基础,课堂才会不断地生成,不断地有情感的碰撞。
3、动情催化,升华感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感情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我在上《同情帮助残疾人》一课时,学生在教师的提议下,情趣高昂地开始为方便残疾人设计一些设施。虽然,这些设计并不一定可行,并不一定能经得起推敲,但,这些设计代表着学生纯真的心灵,充满了对残疾人的深深爱意,我被感动了,动情地说:“同学们,你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浓浓的爱意设计了最美的设施。虽然,你们的设计可能显得稚嫩,虽然,你们的设计可能不会马上成为现实,但等到你们梦想成为现实的那一天,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学生的爱心和设计都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与赞赏,因而,表现得尤为积极向上。
我想,有了情感在品德课堂的介入,课堂才会洋溢着生命的气息,课堂才会成为学生情感碰撞的场所,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效率。
 
-----------------------------------------------------------
从此变成朝三暮四的好女人。
号码:110327
呢称:
怡柔
等级:3
积分:29182
主题:2984
回复:7062
注册:2000/12/30 2:53:03
发表:2005/10/17 12:07:05 第2楼
Re:怡柔

理念不同 效果迥异

今天,上思品课《学做家务事》,使我想起了几年前执教此课时的情景,现将片段摘录下来,做一比较:
案例(一)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做家务活的好处。下面,看看图中的几种家务活你会做吗?这些家务活具体是怎么做的?
生:我会理菜。先把菜的黄叶子掰掉,再将嫩叶子整齐地放人篮中。
生:我会擦桌子。把一块干净的抹布放人水中,再用力将桌子檫干净。
生:我会帮奶奶打酱油。我把钱给营业员阿姨,阿姨给了我一瓶酱油,我说了声谢谢,就回来了。
……
师:你还会做什么家务事?
生:我会扫地。
生:我会叠被子。
生:我会洗碗。
生:我会洗小袜子和红领巾。
……
(师表扬了一些家务事做得多,做得好的学生,并奖励小红花。)
师:学做家务事是爱劳动的表现。家务活要从小学,虚心学,经常干,才能把家务事学得多,做得好,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课外,请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会不会做的家务活。
案例(二)
师:多干家务活,不仅能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增强动手能力,还能减轻父母的负担,做个懂事能干的好孩子!老师也选了几个小朋友做家务的场景。
(1) 放学回家,小红帮奶奶收衣服,奶奶夸奖她。
(2) 明明在家中扫地,妈妈笑了。
请各小组任选其中一个场景,合作演一演。也可以围绕“做家务”自己想个表演的内容。
生:小组分头练习。(老师参与学生中指导、点拨、帮助。)
师:哪一组小朋友愿意向大家展示?
(学生表演热情高涨,老师分别请各组表演。)
生:我们表演洗手帕、洗红领巾和洗袜子。
(表演的小朋友每人端上一盆清水,带上一块肥皂。先将脏手帕等浸湿,再均匀地抹上肥皂,接着用力搓洗,然后漂清。最后还用衣架晾晒。)
生:我们小组表演叠被子比赛。
(只见这组小朋友将自带的“被子”(其实是手帕)放在桌上展开铺平,随着组长一声令下,小朋友迅速地叠起了被子。其他的小朋友使劲鼓掌加油。)
生:我们表演扔垃圾。
(一生扮演奶奶,鼻梁上架着眼镜,一只手拄着拐杖,另一只手拎着垃圾袋准备去扔。一生扮演孩子,主动跑上前去,主动帮助老奶奶去扔垃圾。奶奶摸着孩子的头,直夸孩子懂事了,知道孝顺了。)
……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样样家务都会干,让我们为父母分担辛劳,争做爱劳动的好孩子!

反思:两种不同的观念,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教法。
案例(一)是通过与学生谈话,评红花等方法引导学生多做家务事。但是拘泥教材本身,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凭空要求学生做家务事,内容枯燥,课堂缺少生机。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强,即使不大会做家务,说起来也头头是道。还有的学生好表现自己,说自己什么都会,老师凭几句话就奖励他一朵红花,这不是误导吗?何况,有很多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样教学是没有实效的。
案例(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生活为基础,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样的家务劳动。创设情景表演,把主动权放给学生,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空间,这样,课堂向生活延伸,生活融入了学生的世界,从而达到情感和认识的和谐统一。课堂轻松活泼,学生乐于参与。由此我想,要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的实效,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凭借教材,有创意的对教材进行开发,增加课堂中学生的活动,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
从此变成朝三暮四的好女人。
号码:110327
呢称:
怡柔
等级:3
积分:29182
主题:2984
回复:7062
注册:2000/12/30 2:53:03
发表:2005/10/17 12:51:06 第3楼
Re:怡柔

http://bbs.soff.net/viewthread.php?tid=142713&extra=page%3D1
 
-----------------------------------------------------------
从此变成朝三暮四的好女人。
 本主题共有回复 3 个 本页: 1 -- 3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切换论坛至:  
  快速回复 注意: *为必填项
 用户号码   请先登录,如果还未注册,请先注册成为新用户!
 帖子标题*   长度不得超过100字
 内容(最大16K)*  
 其它选项   显示签名    Alt+S快速提交
Copyright© 1999-2025 E-mail:zzz000ggg@sina.com 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01972号|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