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聊首页 论坛首页 全部版面 焦点话题 论坛热帖 今日新帖 论坛搜索 论坛指南 聊天室 用户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淮聊 >> 论坛 >> 情感世界 >> 滚滚红尘 >> 查看贴子
  上篇 刷新 下篇  
 主题:漫步小巷
号码:100497
呢称:
知心爱人
等级:3
积分:14739
主题:1108
回复:1066
注册:2000/7/9 22:16:50
发表:2005/8/17 13:01:48 人气:131 楼主
漫步小巷

离驻地不远有一条路,名曰“和平街”。说是街,其实就是一条长长的巷子,长有千米,宽有二米左右。小巷入口的一侧,长着几颗遮天蔽日的法国梧桐,站在巷口远望,隐隐约约能见到巷尾。

“和平街”的房屋大多是灰砖青瓦,应属于明清时的建筑。小巷的路面早已被水泥路所替代,我想昔日的路会更显历史之蕴味。但是走几步远,便会看见一段段约五六米长的巷中小巷,分布在左右,仅容一个人通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历史的底片。漫步小巷,你会领略到每一幢建筑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底蕴。

小巷的树木不是很多,都散落在房前屋后,高高的树与房屋几乎连在了一起,与古老的建筑形成了小巷独特的风景。有的树上挂着各式的鸟笼,鸟儿在笼中欢呼雀跃,婉转鸣啾。夏日来临的时候,小巷内可谓是一片浓荫一片清凉。巷内也有新建筑的楼房,楼房大多是二层,但被砖青瓦所淹没,与整个小巷的建筑群众都溶为一体了。

离小巷很的地方,有一火车道口。在巷内,都能准时听到附近火车鸣笛的声音。我想这这种声音已经溶入了小巷居民的生活,如果有一天听不到声音,居民们也许会感到生活中会缺少点什么。

小巷除了火车的鸣笛声之外,给我带来的更多是静谧。漫步小巷,能感觉到眼前的古老建筑和现在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相比,多了几份人性、灵气与美。漫步小巷,能领略到巷中人和建筑之间的宁静、和谐。

无论何时来,小巷永远是洁净的。能见到巷中的老人在喝茶乘凉,在听着收音机,在一起想聚聊天。偶尔周末来漫步,更能见几个孩童,在巷中玩耍躲藏、唱歌嬉戏,稚嫩的歌声和笑声传遍了巷头巷尾,快乐和幸福溢回荡在巷内,给宁静的小巷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诗人王勃曾这样描述相邻而居的生活。但是,现代都市,钢筋丛林。一扇门、一堵墙、一幢楼,就像一道道鸿沟,隔断了毗邻而居的欢乐,也割裂了“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楼道里狭路相逢,别说问候,淡淡一笑也成奢望。不和陌生人说话,似乎成为现代都市人信守的格言。人情的淡漠,人与人的隔离已成为社会的一种病态……但是你漫步小巷,没有这样的感觉。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要素之中,人和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漫步小巷,感觉到小巷的人们如一家人一样,左邻右舍朝夕相处,处处和谐景象。

说起这邻居之间应和睦相处,我倒想起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有个叫张英的,官居宰相。家中与邻居因地界争论不休,请他出面打招呼。张英却给家中寄诗一首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这种豁达大度教育了家人,家人当即遵命拆墙,退让三尺,邻居十分感动,也后退三尺。于是,安徽桐西后街便有了个“六尺巷”,至今犹存。通过这事,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和平街”,和平之意就是相安、谐调、和睦。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间见面打个招呼,遇事托上一把,往往能传递一丝浓浓的暖意。《孟子》说:“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漫步小巷,眼前不就是一幅温馨的乡村图画吗。

一起来,携手漫步小巷,感受这份宁静,感受这份和谐,感受这份涌动的情愫,感受这份的人文价值和情感记忆。无需期待,一起出发吧。
 
-----------------------------------------------------------
让我的爱伴着你直到永远……一生之中最难得有一个知心爱人……



 本主题共有回复 0 个 本页: 0 -- 0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切换论坛至:  
  快速回复 注意: *为必填项
 用户号码   请先登录,如果还未注册,请先注册成为新用户!
 帖子标题*   长度不得超过100字
 内容(最大16K)*  
 其它选项   显示签名    Alt+S快速提交
Copyright© 1999-2025 E-mail:zzz000ggg@sina.com 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01972号|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