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5/4/27 22:53:45 人气:153
|
楼主 |
良药不必苦口忠言何须逆耳
近日,与我任课的一位班主任聊天时,听到一个故事,我感觉对我们教师很有用,所以贴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次家长会,幼儿园的一位老师对一位母亲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椅子上连3分钟都坐不住,你最好带你的儿子去医院检查一下。”
在回家的路上,儿子问母亲老师讲了些什么?母亲鼻子一酸,差点掉泪,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惟独儿子表现最差,老师表现出不屑的表情。然而,她却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你原来在椅子上坐不了1分钟,现在能坐3分钟了。其他小朋友的母亲都很羡慕你,因为全班只有你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了小学。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学生,这次期中抽测你儿子成绩最差。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回家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中,却对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发亮了,沮丧的表情也渐渐消失了,第二天上学时,他去得比平时早得多。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学校召开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待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都在被批评的行列中点到。然而这次却不在她的预料之中,直到散会,老师都没提到自己的儿子,临走时她就去问老师,老师说:“按你儿子目前的学习成绩,考重点高中是有些危险的。”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园大门,此时她发现她儿子在等她。路上她边走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老师和学校领导对你非常满意,说你只要努力,就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儿子高中毕业了。学校打来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儿子从学校回来,把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交给她,突然转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是个笨孩子,是您……”这时,这位母亲悲喜交加!心绪万千,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苦水……
听完这个故事,感动之余,掩卷沉思。自古以来,我们都在聆听着这样的教诲:“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于是,孩子们皱着眉头吞咽一粒粒苦的———良药,含着眼泪领受师长们的疾言厉色———因为逆耳忠言利于行。然而故事中的母亲却用“美丽”的谎言(请注意:不是“逆耳的忠言”)激励儿子慢慢进步,她懂得不能伤害儿子的自尊心,这对我们做父母、做老师的或多或少能带来一点启示吧!假若在儿子上幼儿园、小学时,她就用那句古训去“引导”儿子,去“教育”儿子,儿子最终会怎样呢?可以说:苦口良药固然很好,但良药如若不苦岂不更容易被接受?逆耳忠言固然能利行,但如若是悦耳的提醒,效果岂不更好?
“罗森塔尔效应”是教育史上颇令人惊奇的心理现象之一—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随机指出一些学生是有优异发展潜力的,尔后这些学生就真的有了显著的进步。说到底,“罗森塔尔效应”使学生自尊心得到满足,自信心得到强化,对自己的评价不断提高,而这一良好的改变是在教师的积极期望与评价中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罗森塔尔效应”是一个“期望”的效应,更是一个“评价”的效应。著名的“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证明:每一个人都有被承认、被爱的需要。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向那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学习。让我们的忠言中带着诚意、带着师爱、带着一种智慧的人文关怀,让我们的忠言中包含着期待和激励,包含着肯定和尊重、包含着善意的提醒和委婉的规劝……
一句话,良药不必苦口,忠言何须逆耳?望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
|
|
|
----------------------------------------------------------- 情到浓时人自醉*爱到深处不后悔*念你忘你都不对* 宁愿伤心自己背*不怨苍天不怨谁*爱你我不会后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