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4/12/13 10:58:50 人气:141
|
楼主 |
让电影插上天使的翅膀----<柏林苍穹下>
2004年12月09日11:08:15人民网--江南时报 颜子悦
德国杜塞尔多夫城的大街上,一位十多岁的男孩正扛着八厘米的摄影机,面带羞涩地边走边拍,引来过路人的好奇驻足、同龄人的艳羡追随。
透过镜头,他看到拄杖的德国老兵挪进飘散着美国歌曲的酒吧,月色下的人群步入荡漾着晚祷钟声的教堂;透过镜头,他又看到盟军的机群飞翔在茫茫苍穹之中,可爱的顽童嬉戏于残垣断壁之间;透过镜头,他还看到建于1717年的那座纪念普奥、普法战争胜利、见证一战、二战德军惨败的威廉公爵骑马铜像,看到了孕育德意志辉煌文明、创造日耳曼神话传说的莱茵河……镜头里的一切,都是这个男孩平素里司空见惯的场景。他肩上的摄影机连同家里的手摇放映机是父亲送的礼物,让他爱不释手。这位叫韦姆·文德斯的男孩此时此刻纯属自娱自乐,但他绝未料到自己的电影之旅是从这个港口城市扬帆起航的。
文德斯生于纳粹德国签订投降书的3个多月后,也就是1945年8月14日。行医的父亲自小就是影迷,送给爱子的礼物也跟电影沾上边,他是想让孩子分享自己的童趣。
文德斯的童年是快乐的,美国的坦克、大炮和军队是壮丽的景象,美国大兵的巧克力和口香糖是甜甜的回忆,美国远亲带来的玩具枪和印第安头饰又增添了他游戏的乐趣,当然,美国西部片、警匪片才是他的至爱。
1965年中学毕业后,兴趣广、想法多的少年文德斯先欲子承父业攻读医学,后又觉得康德、黑格尔有意思,便转学哲学,直到远赴巴黎师从版画家弗莱兰德,他已游学三科,转向多师,但毕竟抵挡不住自小心仪的东西,折腾来折腾去,还是对电影难以忘怀。1966年,他又兴致勃勃地报考巴黎高等电影学院,怎奈被造化弄了一下,让他落了一次榜。文德斯无意返德咀嚼失意的滋味,而是决意留下成天泡在电影资料馆观摩影片,从此,他进入了“我的大学”,涵养起电影人生。后来文德斯才获悉不少探影才子曾在巴黎那个电影人才的摇篮里晃悠过,希腊的安哲普罗斯因与教授争执,生了点气被迫放弃学业拂袖而去,澳洲的杜可风入学后害怕虚度光阴,受了些气自愿扬长而去……
在巴黎观影的那段时间,法国新浪潮的余波未尽、风韵犹在,特吕弗拍出了《华氏451度》、戈达尔导出了《我所知道的二三事》,文德斯在得天独厚的影像世界里自享其乐。不知不觉已过了一年,1967年,刚刚成立的慕尼黑电影学院向文德斯敞开了大门,已找到些电影感觉的文德斯眼高手不低,上课拍片两不误,连草创期的老师们也敬让他三分,他也当仁不让,甚至参与课程设置,此等待遇就是考上巴黎高电也休想得到。如果文德斯头长反骨也会像安哲那样卷起床铺、挥手作别花都的云彩。
20多年后,巴黎Sorbanne大学和瑞士Fribourg大学分别授予文德斯荣誉博士学位,母校给予这位首届掌门大师兄荣誉教授称号。在授予文导荣誉称号的三个仪式上,各校领导的颁奖词皆大同小异:尊敬的韦姆·文德斯先
生于1967至1970年就读于慕尼黑电影电视学院,1968至1972年担任《南德意志报》和《电影评论》杂志影评人,1971年,与法斯宾德等人成立“作者电影出版社”,1975年成立了公路电影公司。七十年代,融合美国公路片、西部片,创作欧洲式公路片,并以此标识日后的创作方向,代表作有《德州巴黎》、《柏林苍穹下》、《直到世界末日》等影片。电影史学家的定论是:流浪和疏离是文导影片的一对御用主角,基于此,他的影片营造的世界总是充满诗情画意以及现代人挥之不去的影像风格,基本排除蒙太奇、偏好对运动和场景不加剪辑,赢得了影评家和影迷的喜爱,并多次荣获戛纳、柏林、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大奖,文导的卓越成就已让他迈入“作者电影”的行列。
文导的作品深深打上美国文化的烙印,这自然受到美国影评人的长期关注,他们往往用“痛苦、疏离、美国”(Angist,Alienationand America)这“3A”概念来形容文导的影片。这三个概念多少折射出文导“仿欧学美”的电影观念和“东张西望”的文化理念。
这在文导拍摄于1987年的《柏林苍穹下》得以充分体现。《柏林苍穹下》特意献给东方电影的参禅者小津、法兰西影像小说家特吕弗和俄罗斯银幕的忧郁诗人塔可夫斯基,这些大师的那些融诗情画意于叙事的影像皆舒透出怀旧的情愫,这也是文德斯心向往之的。
这种怀旧的忧伤、乡愁的惆怅,极易引起文德斯的共鸣。兼跨欧美文化的文导,以独特的影像来寻求德意志民族特性的历史,就像歌德的《浮士德》的主题一样。法国的Jean-Louisde Lambures指出,这也是悬置在所有德国人心中尚未达到的目标,因而其道路至今飘忽不定。
曾身在美利坚拍片多年的文德斯,缘异乡之境生情思,因情思而成梦幻,因梦幻而成影像。经由充盈着怀旧的乡愁理念,文德斯的电影与缅怀日本传统家庭模式的小津、追忆人生情感体验的特吕弗以及远走他乡回望故乡的塔可夫斯基形成影像上的互文、文化上的循环。正如Anton Kaes所言,文德斯其他影片表达的空间与时间、影像与叙事、美学与道德、历史与认同、欲望与行动,具有张力感的诸种元素,在《柏林苍穹下》这一影片中更趋强化。
与以往任何天使形象截然不同,影片中的天使是两位略带沧桑的初老魅力男人,他们与小津那些把酒参禅、品茗论道的友人年龄相仿。两位老天使头扎辫子,身穿长袍,一派仙风道骨,共同守护着柏林这座古老的城市。
他们不似《红楼梦》开篇的两位仙人,已将红尘看破,而是在无限恒定的时间里,关注着人间的欢乐、痛苦、焦虑和忧伤。他们以“眼、耳、鼻、舌、身、意”皆与极具社会性的人类完全不同,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两色,这是塔可夫斯基所推崇的最能表现心理真实的色彩,两位天使可以在一瞬间轻而易举地穿透时空,面临David Harvey言及的“充斥着没有任何逻辑联系的破碎的空间和种种转瞬即逝的事件”。
文德斯影像里的后现代意味在此呈现。影片中的两个独立空间图书馆和马戏团的帐篷,前图书馆作为历史和记忆的象征,其中书籍与图片存留二战中“死亡和破败的景象”勾起人们对战争的回忆,影片中穿插的一个摄制组拍摄的“废墟电影”,即可作为对战后德意志影坛状况的回顾,也与书籍与图片形成互文关系。
马戏团帐篷是天使丹米尔对表演走钢丝的姑娘玛瑞安一见钟情的空间,玛瑞安的芳心暗动让通透人性的丹米尔动了尘念,天使眼中的黑白世界突变为充满色彩的人间。另一位天使离开同伴,继续在无限的空间、无限的时间里过着星星点灯的“日子”。男天使与姑娘的恋情是中国古代传说的七仙女下凡嫁董永的德国版本,只不过在仙人与凡人的性别上做了个变换。恋爱中的天使一改往日的深沉内敛、从容舒缓的风度,举手投足之间添了些人间的烟火气,衣着显得花哨,步履也很匆忙。
在临近结束处,镜头由柏木广场的胜利天使金色的翅膀摇到空中玛瑞安舒展优美的姿态,地面上的老天使神情关注地仰望着自己的心上人,同时紧握既粗又长的绳索轻轻摇晃着……面对此情此景,注重女性主义的影评家和弗罗伊德的信徒们想必会发现各自的理论空间,然而,不妨以《浮士德》的结尾来与此处形成文本参照:在众天使的簇拥下,顿悟人生的老浮士德升向极乐的天堂,他的耳际回荡着众神的吟唱: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飞升……
|
|
|
----------------------------------------------------------- 有那么多的北风,呼啸而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