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4/10/19 18:46:07 人气:988
|
楼主 |
悬崖边上的树:苦难而倔强的精神俏像
曾卓(1922 ——2001 )是40年代著名的七月派诗人之一,50年代后因受胡风冤案的牵连,在苦难中整整生活了20多载。古人曾释“诗”为“持”,取“持性情之正”之意;又说“穷而后工”,苦难反能成全好诗。的确,对一个正直的诗人来说,苦难只能砥励他的精神意志,使他更加坚强;苦难只能点燃诗情,让他通过审美创造去进行精神的超越。《悬崖边上的树》写于1970年,那时诗人曾卓还没有被“解放”。我以为《悬崖边上的树》是曾卓最好的一首诗,我甚至把它当作那些在苦难中坚挺着的七月派诗人们的集体精神肖像。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草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诗的一开头就简洁而明快地把人们引向了悬崖边上的那棵奇特的树,诗是不是一种事实的“陈述”,而是一种情感的“拟陈述”,正是通过这种“拟陈述”,诗才把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感知切断,而把人引向一个新奇的审美世界的。这一段交待“悬崖边上的树”的来历,朦胧而明晰,含混而清楚,“风”“吹”“树”,到“平原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充满运动感与画面感,既是叙述又是描绘;而开首对“风”的修饰尤可注意——在“不知什么奇异的”的定语中——暗藏着非常复杂多义的蕴含,充满了象征暗示的力量,这才使得“悬崖边上的树”的“拟陈述”得以成立。 接着,诗人为我们把“镜头”对准了那棵悬崖边上树,为我们描绘了它独特而生动的形象: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树应该生长在大地上的,但这棵树却生长在悬崖边上,孤独而又寂寞,但诗人却要告诉我们的是,其实悬崖边上的那棵树并不寂寞孤独,它也有自己的生活世界,甚至比大地上的树的世界更开阔,更自由,你看,就因为它站立在悬崖边上,所以“远处森林的喧哗”,它可以听见,“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可以听见……它有它的生活的世界。而且,它自身也在这极困苦的悬崖边上,在那个属于它的广阔丰富的世界里成长,你看——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这是诗人为我们“摄”下的关于悬崖边上的树的特写,或推出的近镜头,多么生动又多么耐人寻味呀!贫瘠的悬崖、恶劣的风雪,时常都会摧残着这棵树,使树上留下了被摧残的烙印,以致使它显得不那么笔直高挺,而是倾斜弯曲的;接着,诗人把“镜头”推向了一个令人心跳的“最佳角度”——是呀,它毕竟是一棵挺立在高耸而险峻的悬崖边上的倔强的树,一棵喜爱“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的有生命的树,所以它活的那么从容镇定,那么神奇潇洒,你看:
它似乎即将跌倒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诗的结尾真可谓出人意外,破壁飞去,借树的似跌倒实飞翔的英姿,把人带入了对悬崖边上树的无限的遐想之中,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是呀,生活就是这样的奇特,诗人就是这样的奇特,在难以想象的苦难中,诗人凭着圣洁的诗心把生活的苦难升华成不朽的艺术形象,永远地激动人们的向上的心灵。想起诗人曾卓,想起曾经蒙冤受屈的七月派诗人们,我就会想起这棵在悬崖边上迎风飞翔着的不屈的树——是的,这是一棵生命常在的不朽的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