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4/7/25 13:37:42 人气:118
|
楼主 |
摘录《乡村音乐》中Tree
乡村音乐、电台和我 以前传媒没有现今这般发达,听音乐就是依靠收音机。最早知道乡村音乐应该是从约 翰.丹佛开始,当时的电台播送有限的一点点外国流行音乐时,多会选择他的歌,大概是因 为邓小平访美时,丹佛曾给他老人家当面表演过,而且歌词也健康。除了丹佛基本上也就没 有其他的了。 关于乡村音乐广播印象比较深的应是在86或87年吧,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调频立体声 节目,曾播出过近一小时乡村音乐专题节目,是由一位女生讲述她喜爱的几位乡村歌手,其 中有莫尔.哈格德、威利.纳尔逊和贾德母女(当时译作加茨乐团),节目中播放的歌有《农户 的女儿》、《银色的翅膀》、《又上路了》、《妈妈他疯了》和《祖父……》等等。以现在的眼光 来看,这不过只是一次普通的音乐广播,但是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声音带给我们的震撼真是 没法用言语表达。首先,播讲者的声音完全不是电台播音员字正腔圆的播音腔,娓娓道来的 声音很象现在的盈盈。讲述者把她对这些音乐发自内心的热爱传达给听众,我们在被音乐击 中的同时,也被她感染。这期节目我专门录成磁带,听了好多年。我记得在这盘磁带的补白 处,又陆续加录了肯尼.罗杰斯&多莉.帕顿的《河流中的岛屿》和科伦.坎佩尔的一首歌。这 是当时我所能找到的很少的一点儿有声资料,宝贝得很。今年收拾旧物时,还找到了这盘磁 带,听着听着就想起了当年的光景,看着面前满眼的CD,不禁感慨时光荏苒。 还有一次印象比较深刻的也是在那几年,北京(或是中央,记不清了)人民广播电台 调频立体声居然制作了一档节目是介绍1984年度美国公告牌乡村榜的前10名歌曲,真是破 天荒的事情。介绍说节目的原始素材是由美国大使馆提供的,在电台播出时,小声的背景是 朱迪.玛萨快速、韵味十足的美语,前面是中国女播音员标准的普通话(比播新闻时柔和些) 播音,其间穿插播放了这十首歌的全部或片断。除了听到优美动听的歌声之外,也第一次知 道了美国人干什么都爱排个一二三四。人在饥饿的时候是会慌不择食的,那个时候有得听就 是最大的幸福,哪里顾得上喜欢谁不喜欢谁,首首歌都听出了耳油。今天想起这段事,找出 了当年写下的记录抄给大家,人名和歌名都是按照播音员介绍写下的,我也没有一一对照还 原成英文,反正就是那么几个人几首歌,一说大家都知道。 1984年度美国十首最佳歌曲: 10. 奥尔.托马斯.卡恩雷《仙女,化妆下凡的仙女》 9. 安.莫台(百灵鸟女歌星)《爱情中的另一个女人》 8. 乔治.斯佐特《让我们融合在一起》 7. 海地.瑞文《我有墨西哥》 6. 詹姆斯.雷泽《你又回到我心中》 5. 斯台特拉(四重)演唱团《伊莉莎白》 4. ××××(五重)演唱团《应该忘却的记忆》 3. 加茨乐团《妈妈,他爱得发疯了》 2. 吴恩.格斯登《你的舞姿让我了解到,今宵你一定会爱我》 1. 纳尔逊&胡里奥.里格里休斯《致我爱过的所有姑娘》 这些“半文半白”的人名,就是当年电台提供给我们的讯息。 后来该台还做过一次1986年度美国乡村十佳,具体歌名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第6 位的是肯尼.罗杰斯的《早晨的愿望》。印象深,是因为后来找到肯尼这个专辑时,觉得其中 的哪首歌都比这支歌动听,怎么就该这支歌得第6。 比较系统地接触乡村音乐应该是从1987年下半年开始,当时的美国之音在每周某晚 的固定时间,分别在中文节目和英文广播中播出大约20~30分钟的乡村音乐,主要介绍排 行榜上的歌曲或是专题介绍某位歌手。中文节目的主持人是熊健,英文节目是朱迪.玛萨。 熊健和朱迪都有一副味道十足的好嗓子,介绍的乡村音乐又是充满风情和韵味,所以一下子 就抓住了我们的心。美国之音在境外以短波方式传播,千山万水来到我们的收音机里已是疲 惫不堪,声音细小又不稳定。收听时候决不可能对准频率就尽可放心大胆地听下去,需要手 握调节器,不断地调整,以应付漂移不定的电波。据说短波信号的传递是依靠空间的电离层 反射,所以每当有节目播出的日子就满心祈祷着这个电离层可别出什么孔洞。可就是这样, 熊健每每说到紧要之处,声音常会突然变小或是一片嘈杂,急忙转动调节器,或以手触摸天 线,以企通过人体加强对电波的感应,但是效果并不总能令人满意。为了保证一字不漏的收 听,每次收听前都做足准备。首先是早早打开收音机对准频率,让收音机预热(就象运动员 赛前热身)。再把磁带放入带仓准备边听边录,以防一时没听清时再听。把八节1号电池装 进电池仓,以防突然停电。准备好纸笔边听边记,留待以后查询资料。做好这些事情以后就 是等时间了,最怕的就是单身宿舍的其他人来打扰。另外,那个年头还没有如今这么多工厂 不开工,电力供应很紧张,我们这座城市常会突然停掉居民或机关供电以保障工厂,或是每 周分区停上一整天,时常会晚上9点才来电。如果乡村音乐播出正好赶上停电日可就惨了, 同伴们可以到有电的地方看电影消磨时间,我只能黑灯瞎火地干等着。那个时候的电池制造 很是粗陋,放上一段时间电就走得差不多,遇到停电而又电池电力不足,就只有急得跳脚的 份儿了,要知道乡村音乐可是一周才播出一次,这次听不到就又要等下周了,说不定下周被 派外地公差,还要再盼再下周。老天,怎么这样辛苦!。 热爱乡村音乐其实是蛮艰苦的事情,即使在今天,什么样式的音乐CD都能轻易找到 (Z版、D版、口版、洞版),唯独找乡村音乐却不那么容易,更遑论什么都匮乏的那个年 代了。如果那一天没有受到任何干扰,清晰地听到整个节目,就足以让人高兴好一阵子。听 音乐虽然艰苦,虽然听到的歌声伴着很多电讯杂音,虽然没有立体声,但是音乐却真真正正 渗入到我们的心里,每首歌都听得"刻骨铭心"。 那段时间就是在这样等等盼盼中过来的。后来到了89年初美国之音把晚间的音乐节 目延长到将近一小时,中间穿插介绍新闻和美国文化,乡村音乐也在其中占据一定比例。那 段时间的广播信号也被调整得很好,接收不那么难,节目信息量也大。没过多久,到了6 月份因为当时国内发生的事件,该节目被停播,改为对事件的报道。事件渐渐平静下来后, 在90年新年快要来到时,音乐节目恢复,但是又有了其他电台用与美国之音相近的频率播 出,而且信号强音量大,所以在听乡村音乐的同时还要忍受其他声音的干扰。如果邻台是在 说话也还好,一边是音乐一边是话,也还容易分辨,如果两边同时是音乐可就惨了,必须竖 起耳朵,仔细扑捉需要的讯息,仍然非常辛苦。93年我结束了悠闲的单身生活,也就没有 太多的时间系统地听了,忙乱一阵之后回来,在原来的地方已经找不到原来的节目,多年的 连续就此断了,但是心里仍然惦着这件事。 我们的生活空间毕竟是越来越开放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比以前更多地接近乡村 音乐。1999年的时候,我们这座城市也曾经短暂地播送过盈盈的《乡村之音》,尽管播出时 间是在上午工作时间,还是想办法去收听。只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就没影了。 生活中没有电台把新的音乐信息传送给我们,就好像失去了“组织”联系,倍感孤单。 现在好了,网络时代来了,宽带网把世界变得很小。热爱音乐的人们可以不受空间、 时间的阻隔聚在一起。Countrychina就象我们的家,我们可以尽情地享受它。Countrychina 给了我们很多的音乐资讯,重温了“老”歌,也了解了新的音乐曲风。许多熟悉的“老”歌 手情况又被提起,还认识了很多的新人。我下载每周的“排行一刻”,下载了全部的“网络 电台”,并把它们发送介绍给我的同事,希望有更多的人热爱了解乡村音乐,让大家共同感 受乡村音乐的美妙。 真心地希望Countrychina天天成长,我们共同来维护它。
|
|
|
----------------------------------------------------------- 我是精灵所以我流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