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4/7/9 8:35:08 人气:530
|
楼主 |
苏州河:爱在男性立场下的被坚信和被抛弃
爱在男人和女人的眼睛里是不一样的。比如[胭脂扣],在李碧华的笔下,是女性对男人一种意难平的群体性绝望,而同样的题材到了关锦鹏的镜头中,就完全成了如花个人的幽怨。[苏州河]也是这样,带有明显的性别痕迹。 照理说,一般不能带给我震撼的电影只是会让我稍微遗憾而已,但是看[苏州河]后,心里却觉得极不舒服。后来才弄明白,大概因为它的男性立场。 我并不是个女权主义者。事实上恰恰相反,我认为女权主义者是可悲的。但是同时,我对任何有意而为之的行为都心存不屑,不管是男权还是女权。 其实[苏州河]是很想客观公正的去讲述一个爱情故事的,并且也很想将关于爱的话题很深的追索下去。影片的表达方式有点王家卫的味道,但是并不能表达出王家卫电影里那种疏离,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孤独、背叛、时间、信念,纠缠等等许多的东西,感觉上[苏州河]是单一的而且对单一的表达尚且单薄。 基本上它努力去表达的就是爱情这个主题,导演甚少野心,甚至不想在这之外带到更多的东西,爱情的追寻来源于爱情的背叛。 美美和马达的爱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被表达成马达对牡丹的固执寻找。当这种寻找影响到另一对恋人时,导演完成了对爱的抛弃。美美一直追问“我”,你会想马达一样找我吗,会一直找吗,会找到死吗?而“我”的回答显然是心不在焉的,最后,马达和牡丹在一场宿醉之后骑着属于往事的摩托车,沉入苏州河,死亡保护了爱情,使爱避免了可能要遭遇的现实风雨而永远被定格为美好。美美在墙上留下“来找我”的字样后也消失了,但是“我”最终决定不会象马达那样去寻找美美,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长久的,因为只要我站在阳台上,我就可以把我的爱情故事继续下去,所以我决定等待我的下一次爱情。 因为放弃,这个结尾给人一点小震撼。其实这样的才华在王家卫的电影里比比皆是,所以这个结尾无法挽救出整个影片的轻浮。 [苏州河]是静谧的,正是这静谧多少损伤了影片的张力。因为这整静谧沉不下来,所以就缺少塌实感。洁尘说是因为导演的克制,以及想在克制的基础上制造出一些恍惚和不安,并说这克制的念头多少损害了第六代导演。我想如果心底没有汹涌的情感而克制,就变成了拘谨。 [苏州河]就是这样拘谨的,所以那里面本来可以出现的力、美、锋芒都消失了,反而把本来无意而为之的男性立场给浮现出来。 我最反感的镜头就是马达在化妆室的外面看美美化妆的部分,很长的一段,看周迅演的美美性感的穿上美人鱼的衣服,脱掉美人鱼的衣服,男人一种最原始的虚伪掩藏方式。 美美和牡丹,一个丰姿摇曳,一个纯情执着,是男人的两个白日梦和性幻想。 看[苏州河]时,我总是想到陈染的小说。陈姑娘是一个较有野心的作家,比李碧华有野心的多。李碧华是对男人绝望,或者多多少少还有一点绝望里燃烧起来的对男人社会的希望。但是陈姑娘却对男权社会提出控诉并妄图颠覆。我对青丝说,她的文字里,女人的友谊、彼此认同、相互依存,要高于一切爱情。青丝认为她的文字中没有爱情,但是我坚持她是对爱情的故意隐藏和埋葬。 相对来说,我更喜欢李碧华一些,因为我不喜欢一个女人有那样的野心。其实我的思维和她差不多,都认为女人间的情谊有时比爱情更能长久的温暖人心,而且更直达人心,但是,我还是喜欢单纯的失望和绝望,不喜欢做救苦救难的领袖。陈姑娘冷若冰霜,绝对不对男人抱一点希望,她是个漂亮女子,好象依旧未婚,她的思想影响了她的俗世幸福。 大概我对苏州河的不舒服也类似于这样的感觉。 不过很喜欢里面的那首歌,很好的歌词,悄悄的唱,我看不到你的脸……。
|
|
|
----------------------------------------------------------- 他们都说,“这是顶帽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