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3/10/30 13:39:16
|
第1楼 |
Re 给胡键老师
刚写完近20年的中国思想变化的论文,一种旅程大致敬结束了;“旅程”中因处理偶然的人生意外而上网,本想下来了,又有“暗香”袭来,其实我的专长不在这里,我觉得你自己写自已满意就行了,何必在乎别人呢?以前上课,那是工作,当作别论。何况这在网上呢?写得那么凄婉,恐怕只有女孩子会体察得这么细。我的专业是美学,我本人也习惯大处着眼,只是最近处理意外才不得不精细些,有人说诗人心细如发,其实女人也心细如发,近事往事(年轻时的事)偶尔想想使我想到北大金克木老先生的一句子话,我不懂得女人;中国懂而尊重女人的大概只有雪芹,他是把女人写活了的,而且有一种大悲悯;从梅表姐(家),到。。。,多少女人的悲剧,西方从台丝到安娜,不也如此吗?现今“现代”了“后现代”了,衣服可变,人心人情性又变多少呢? 当然有杜拉斯、波普娃之流,但大多数目呢,不想细想了,这太复杂了,非我所能懂。 大概女人更感性对现实世界更依重,女人比男人容易快乐,一件衣服,逛个商店呀;男人比女人抽象些,生活世界中色采没女性世界那么多样,可能在活动面上要开阔些;女人重情感,男人或许更理智些;从历史看,男尊女卑一直是传统,女人在社会上依赖更重些,情与利的冲突表现得特别明显,尤在婚配上,人毕竟只有一生,而女人对青春又特别心重。谁到世间不想幸福呢?而爱情与婚姻的幸福对女人比男人或许更本能些;然而,社会上多少看不见的习惯,人自身的弱点,又多易让人不由自主,有时后悔莫及;我发现有些女人比男人坏多了,而有些女人则比男人能忍多了;这些是否就是女性对女人命运(爱情与婚姻)特别敏感的原因呢?总是那么凄凉,总是那么哀怨,总是那么伤感,总是那宿命,总是那么悲伤,你的,朱颜的文字里这些好象都挥洒不去。。。当然,也有别种选择,如女强人,男工都一样,能一样吗?如女权主义者,一些相当自立的女性,醉心写一个人的战争;我倾向于异质平等,男女有别,而相互可以理解沟通,相互尊重,但在现实中这又是多难做到呀,以至爱情在今天都成了过时的词汇了,物欲或许对女性的压近更堪男性,然而这一切能代替心灵的想守吗?能代替两心相悦的喜悦吗?物欲真能驱逐心灵的独寂吗,我不知道。。。 我个人喜欢人生中有些悲剧精神(如大江的《个人体验》),生活是难的,只有承受起来才有幸福可言,而这是一个崇尚笑的时代,我个人喜欢的女人的故事是《台丝》写活了女人的无奈与悲哀,充满同情;还有《办公室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从假女人到真女人的动情故事,还有《莫斯科不想信眼泪》,揭示了女人生活的艰辛与对幸福的追求。。。这些精神气质上与中国女性有所不同,中国文化里少悲剧精神,停在悲情的层面,尤其写女性的作品总让人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哀怨与凄凉,乃至宿命感。甚至形成了一种审美类型。这种婚姻不幸的故事太多了。
我说过我与张中行老先生一样,不懂女人;上面只是胡说,不着边际,而且我也实在该从这里退休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