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3/9/6 13:05:56 人气:134
|
楼主 |
请大家各抒己见,帮我改论文!!(五)
在一些世人的眼中,妓女与爱国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柳如是的另类之三就体现在她的爱国主义精神上。崇祯十四年十一月,钱、柳偕游镇江、苏州。那一年年底,柳如是未随钱谦益回常熟度岁,她独留苏州养病,特意去拜谒了韩世忠、梁红玉(梁氏本为歌妓,后来嫁给宋将韩世忠,曾助丈夫逐退金兵)之墓,对数百年前的抗金英雄表示了深深的敬意。生活在明末的人,往往对南宋末年的人事感到亲切。强敌窥伺,时局动荡,一如南宋末年,在柳如是的心中,她也许希冀着有一天能像梁红玉那样,在长江的浪尖波谷亲自擂响战鼓,鼓舞兵将奋勇杀敌。柳如是有着豪侠之风。在她的身上,我们确可见到一幅鲜明的艺妓画像,充满着大无畏的精神与正义感。女人在传统上被定型为“红颜祸水”,是男人的致命弱点。但柳如是却一反常态,义行可风。她身为一小女子其民族气节之高尚,其“天下兴亡,匹‘妇’有责”心情之沉重,绝非一般士大夫所能比的。人们说柳如是明于民族大义而钱谦益贪生怕死,一个妓女能够如此刚烈而大臣却这样畏葸,实在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对比。她的身上有着政治重责,力足以结合灵肉,化而为道德行为。她在妓女中属另类者或许就在于此。更重要的是,她的诗作无论是在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受到当时许多文化名人、爱国志士的影响,她常常能够逾越个人狭小的生活圈子,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时局变化,爱国思想、爱国情感在其诗中屡见不鲜。她悼念民族英雄,她敬慕抗清志士,她抒发远大的抱负,其诗作充分体现了女性的社会责任感。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女性的主人翁意识正是其诗“绝不类闺房语”的根本原因,这是以往女诗人所罕有的。 《桃花扇》里有位名妓李香君,以反对清朝民族压迫,反对南明投降派闻名。柳如是也是如此。她政治态度鲜明,一贯站在东林党和抗清力量一边。她后来嫁给了“东林领袖”钱牧斋。清兵入关后,她多次身穿戎装,头插雉尾,作“昭君出塞”装束,到江防(御清)部队犒军。《后秋兴》诗第三首注云:“张定西(张名振)谓阮姑娘,吾当派汝抱刀侍柳夫人,阮喜而受命。舟山之役,中流矢而殒,惜哉!”描绘了柳如是在舟山犒军时,戎装打扮,带着张名振送给她的侍女,高举绣着“柳”字的旗帜。这位阮姑娘在阵前不幸殉难。同整个抗清斗争一样,柳如是的犒军未能起挽回败局作用,但她毕竟参加了明遗臣黄斌卿、张名振等人在舟山的抗清斗争,这比只会哭哭啼啼的李香君们要勇敢多了。柳如是作为一名身份低贱的女子却如此爱国,这并不是出于对男性诗人的模仿,而是其女性意识觉醒所至。在明末动乱的时代,其女性的社会责任感压倒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危机感。这个历经坎坷、身心布满创伤的女子此时视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以慷慨激昂的笔触抒发她内心的忧患意识。在其独特的身份背景之下,其高昂的民族气节,开阔的胸襟绝非以往的任何女性所能比拟的。 柳如是是当时时代社会与她独特的生活环境结合的产物。她的诗作有着独立自由的精神内涵,而她的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她的诗词之中。她的诗词有着不同于以往女性作品的思想内涵,初步表现出封建后期女性的主人翁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但如果以表现出的精神世界的深广度来衡定这些诗词的价值,它在总体上是比那些男性的诗词逊色许多的,但她的处境、教养和阅历,都远远逊色于封建时代的“男性之火”,若因此而鄙弃柳如是乃至所有艺妓的诗词,显得过于迁就带有强势文化烙印的传统评价尺度。因而她们也是值得文化历史关注的。
|
|
|
----------------------------------------------------------- 80011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