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3/9/6 13:04:59 人气:181
|
楼主 |
请大家各抒己见,帮我改论文!!(四)
她的另类之二即表现在她的独立自由精神之上。这是她能区别于以往女性之作而卓荦超群之处,也是她能与众男性创作者分庭抗礼之处。对于柳如是,我们要以一个有追求、有谋略且极富传统文化气息的仕女来看待,而非一个仰男人鼻息受人歧视的妓女来看待她。她的诗词中透露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对自我的肯定,从而显示出她作为女性的人格的自尊、自信,甚至是自负。如其脍炙人口的《金明池·咏寒柳》唱出了诗人对人格独立自由的执着。在明亡之前,或者说在1640年以前,她像一朵飘荡无依的杨花,身世寂寞,行踪难定。而且,她的生活也是由一连串的失败与不幸造成了寂寞、耻辱的链条。这位身躯娇小但心眼却很大的奇慧女子,在其生命之流最为清澈的年龄中经受了一次爱情失败的打击。她与云间词派巨子陈子龙相识,并因倾慕其人品才华而与之同居。这是一次受窘于现实环境而注定没有结果的惨苦恋爱。在千百次的回忆与解悟中,她对于自己的特殊身份与身世起了一种命定的悲凉,并因之而心理黯淡灰涩,发而为词,则将自怜、自爱合而为一,显示出十分复杂的心理。《金明池·咏寒柳》就在这种背景下作成的: 有恨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 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 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 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 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 语。 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说道:“柳固为诗人春季题咏之物,但亦是河东君自寄其身世之感所在。故后来竟以柳为寓姓,殊非偶然也。”这首词作于崇祯十二三年间,柳如是当时已二十三岁,大有美人迟暮之感。当时正处于陈子龙与柳如是分手的情况下,受到陈子龙寄赠的上《上巳行》中“垂柳无人临古渡,娟娟独立寒塘路”之触发,把对不幸的生活的多少次感受以及因之而对自己命运作出的诠释积淀成一个特定的意象--寒柳,将自己的伤叹与寻觅打入其中。另一方面,杨柳与艺妓特别是舞妓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二者几乎是不可分离的意象。整个词境显示出事过境迁后那种难以回首的空寂与冷落。但作者却说:“待约个梅魂”“与伊深怜低语”。此处的“梅”是诗人傲岸的人格象征,在“失落”的生存状态中挺起自己那不愿意甘受屈从的骄傲头颅,表达出诗人不愿向命运妥协的坚贞的人生态度,亦柳亦人,一笔双关。 正因为诗人具有独立自由的精神,因而她的作品不像以往女诗人的怨思苦吟之作。历代女子的诗作往往负载着沉重的正统伦理观念的包袱。她们几乎难以受到儒家以外思想的影响,因而她们的诗作总是充满了被动的愁怨痛苦。就以李清照来说,其诗篇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算是直率的朱淑真,其闺怨诗亦是凄惋欲绝。而柳如是的诗作总是能意境独开,超然脱俗。“诗者,人之性情而已。”这是柳如是区别于其它女性诗人的特点。她另类的身份与经历造就了她另类的人格与魅力。她一生的所作所为与她的独特的人格精神是一致的。她刚烈的性格决定了她最终会以一种斩钉截铁的方式来解决与这个世界的冲突。钱谦益死后,钱氏族人威逼她交出财产,她在众人的围追之中登楼自缢,简洁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并最后一次向世人表达了她对人格、尊严和平等的追求。她的一生并非暗示着艺妓心存和须眉一别苗头,希望另建女人的地位,而是一种能力,足以泯除男女之间的界限。她本可以以历朝累世的女诗人为鉴,不会有传统的不足之憾,不费吹灰之力,她就可取法薛涛或李清照。但事实上,她并无意发扬这种“女诗人的传统”,她宁愿泯灭男女诗人的传统界限,打破阳刚阴柔的定见。她以身作则,不仅研究男性诗人的作品,甚至还颠倒传统情诗的基础,写出高妙奇伟的《男洛神赋》。可以说以柳如是为代表的明清妇女文学在女性文学史上有着继往开来的作用。它喻示着以独立自由为精神的女性意识初步觉醒。(待续) |
|
|
----------------------------------------------------------- 80011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