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聊首页 论坛首页 全部版面 焦点话题 论坛热帖 今日新帖 论坛搜索 论坛指南 聊天室 用户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淮聊 >> 论坛 >> 个人空间 >> 痞子文学 >> 查看贴子
  上篇 刷新 下篇  
 主题:小蝶救命!!!!!!!!!
号码:148625
呢称:
黄金眼
等级:0
积分:75
主题:15
回复:18
注册:2001/10/27 20:09:00
发表:2003/9/1 1:05:40 人气:426 楼主
小蝶救命!!!!!!!!!

小蝶,最近我读了一个什么破研究生班。没想到居然要恶补一大堆作业!!时间紧迫,我自己写了一部分,还有些是我在短时间内写不出来的。请你帮帮忙!!就算是救命了!!!作业题目如下;
1。《桃花源记并诗》可以从那些方面解释
2。 从文化角度分析某种文化现象和文学作品。(只要观点,600字)
3。从比较文学角度分析两个作家或作品。(2000-3000字)
4。 从文化角度分析某个作或作品。(2000-3000字)
我是学外语的,这些东西对我来讲有些困难。而且时间实在是不够了!帮帮忙,写好了就发在你的版面上好不好?我每天都会来看的。只有三天时间了!
救命!!!!!
 
-----------------------------------------------------------
爱我就给我,毫无保留!!!
号码:123972
呢称:
聊以自慰
等级:0
积分:775
主题:155
回复:2156
注册:2001/3/30 13:29:26
发表:2003/9/1 1:53:35 第1楼
Re 小蝶救命!!!!!!!!!

文学是一个事物关系组合。
民族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 在比较文学范畴的文学内部各种比较组合中,不同民族文学关系是一个基本组合。
=======================
谈谈 《君王论》和《韩非子》
=======================
  马基雅维利(1496~1527)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在父母严格教育和家庭的熏陶下,马基雅维利从少年时代起就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养成了独立思考和崇尚自由的精神品质。成年以后,他投身政治,显示了他的政治才华。在共和国遭到颠覆,君主制复辟的时候,他遭到逮捕后又被释放,在佛罗伦萨近郊的乡间过着隐退的生活。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君王论》以表达他对君王的忠诚与崇拜,旨在赢得君王的宠幸。但是,《君王论》还没来得及发表,佛罗伦萨发生起义,共和国再次推翻君主统治。马基雅维利又向共和国新政府谋求职位。在遭到拒绝后,马基雅维利在极度失望与痛苦中忧病而逝。
  《君王论》是对意大利数百年政治与革命的总结,也是作者从政多年教训的理论结晶。意大利也是一个平原国家。长期政治分裂造成的内忧外患,马基雅维利认为只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集权政治,才能抵御外侮消除内乱。在马基雅维利看来,目的是至关重要的。而手段却是独立于道德规范之外,可以独立研究的技术性问题。它与目的并不构成任何道义上的联系。只要有利于目标的实现,那些强暴狡诈,背信弃义的卑劣手段都是可取的。
  《君王论》问世以来,对整个世界的政治思想和学术领域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作为第一部政治禁书而为世人瞩目。在人类思想史上,还从来没有哪部著作像《君王论》这样,一面受着无情的诋毁和禁忌,另一面却获得了空前的声誉。它问世460年来,一直是政治家、谋略家、野心家关注的焦点。在很长时期内受到了猛烈的攻击。直到20世纪后期,人们才开始以科学态度对待它。在西方,《君王论》被誉为影响世界的十大名著之一,是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的最独到、最精辟、最诚实的阐述。

内容梗概

  《君王论》写于1513年。全书共有26章。书里推崇的是独裁的君王制度。揭示了王国是怎样得来,怎样保住又怎样失去的经验教训。而作者另一部著作《李维史论》则颂扬了平民参政的共和政体,两部著作以既颂扬共和制又推崇君王制的截然不同的思想内容,深刻而鲜明地体现了作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思想特点。
  在关于君王的行为方面,《君王论》直言不讳地否定一般公认的道德。它认为,作君王的如果总是善良,就肯定会灭亡,他必须狡猾如狐狸,凶猛如狮子。《君王论》在谈到君王该不该守信义就讲,在守信义有好处时,君王应当守信义。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时,或者原来自己守信义的理由不复存在的时候,任何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对不能,也不应当遵守信义。它还告诉君王,“必须学会将这种品格掩饰好。”必须习惯于混充善者,作口是心非的伪君子。
  《君王论》还主张君主应当显得虔信宗教。使宗教在国家中占有显要的地位,这并不是因为宗教的真实性,而在于它是联系社会的纽带。《君王论》中关于教会王国的论述中指出,“教会王国在取得政权以后,便受到宗教习惯的保护,这种君王不需要有军队,因为他们有人心所不能企及的崇高大义所支持。”他们显然是由上帝所树立,也是由上帝所把守着,如果轻易地对它加以评论,那就是狂妄无知的行为。
  在政治手段问题上,马基雅维利认为,用注定要失败的方法去追求某个政治目标是徒劳的,即使为了一个很好的目的,也必须要选择能够实现它的手段。手段问题不要去管目的的善与恶,而要按照纯粹的科学方式去处理。成功的意义在于达到目的,不管这个目的是什么。假若世界上有一门“成功学”,专门研究恶人的成功,肯定会和研究善人的成功做得同样好。因为恶人成功的事例比圣贤成功的事例并不少,有时反而更多。如果这门学科成立,对圣贤和恶人同样有用,因为圣贤一旦涉及政治,必定同恶人一样,希望自己成功。处在国家四分五裂、内忧外患重重,文艺复兴运动席卷欧洲的历史条件下,马基雅维利的《君王论》在打破了旧的、自欺式的政治家观点的同时,创立了新的政治学观点,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精彩篇章推荐

  第18章:“论君王如何守信”《君王论》在这一章里赤裸裸地将君王的政治行为和伦理行为截然分开,旗帜鲜明地排斥那些公认的道德。《君王论》主张,一个君王,如果能够忠诚守信,以身作则,光明磊落,不使用诡计,不要手腕,这固然是值得称赞的,但是作者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却一个国家四分五裂、政治斗争激烈残酷的时代,当时的君王没有几个是凭借合法手段登上王位的,甚至有些教皇也是依靠贿赂收买等卑劣手段获得成功的。在正常的社会形态下,那些阴险、卑劣、不讲信义的行为会使人丧失成功的资格。而在《君王论》问世的年代,几乎一切引人注目的成功都是与各种卑鄙手段相联系的。那些建立丰功伟绩的君王们大都施阴谋、用诡计,甚至无耻地戏耍那些恪守信义的人们。所以,《君王论》提出,人们必须承认世界上有两种斗争方法,一种是运用法律,一种是运用武力。前种方法是人类特有的理性行为,而后者则是兽性行为。在当时的社会现实面前,前者常常使人力不从心,迫使人们必须诉诸后者。这就要求君王必须懂得如何善于运用野兽的行为进行斗争,懂得效仿狐狸和狮子。因为狮子不能防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狐狸又不能抵御豺狼。因此,成功的君王必须是一头能识别陷阱的狐狸,同时又必须是一头能使豺狼惊骇的狮子。

精彩语言辑录

1、 成为君主

勇猛要好于谨慎,命运就是像一个女人,如果你想主宰她,就必须以力量战胜她;她宁愿让勇猛的行为而不是让冷冰冰的谨慎去征服她。

对于一个君主来说,究竟是被人爱戴好呢还是被人畏惧好呢?最好是两者兼俱,但被人畏惧比被人爱戴安全得多。人们冒犯一个自己爱戴的人比冒犯一个自己畏惧的人更少顾虑。

2、 被人畏惧

人民大众的性情一般是善变的,要说服人们改变对于某事情的态度是容易的,但是要他们确信不移,那就困难了。当人们已经不再信仰某事的时候,就必须用武力迫使其就范。如果有人天真地相信以为给予一点新的好处就足以使重量级的人物忘掉昔日对自已的伤害,那纯粹是掩耳盗铃。新制度的创立者使所有生活在旧制度下的获益的人们都成为敌人而在新制度下能获益的人们也只是新制度的三心二意的支持者。

对被征服地区人民应该最大限度地加以安抚,如果此招失效,就把他们斩草除根,不留后患。为了自己的安全,可以偶尔运用残忍的手段,但决不随便使用。对人民干的坏事要迅速完成而不要迤延。但千万别染指人们的财产。因为人们会容易忘却那杀死他父亲的人,但却不会忘记那掠夺他财产和尊严的人。若真的染指了人们的财产,就应把他们斩草除根。

3、 被人爱戴

君主要永远保持自己至高无上的威严!这一点在任何事情上和在任何场合中都是绝对不能被允许削弱的。君主应该把承担责任的事情委托给别人去办理,而把给予恩惠的事由自己亲自去做。而且一有机会就应该诡秘地树立一些对手,以便通过制服它们而衬托自己的伟大。

要获得那些对前政府满意,而与新君主为敌的人的友谊,远比那些对前政府不满,并帮助君主占领该国的人要容易得多。当你发觉大臣替他自已着想多于为你着想,而且他的所有行为总是追求自己的利益的话,就不要再依靠他了。一个聪明的君主应该寻找一个办法,使他的臣民无时无刻不处在对国家的依赖之中。

当每一个人都对你讲真话时,实际上你会失去他们对你的尊敬。那些明智的建议和意见,无论来自什么人,都必须产生于君主的贤明,而不是君主的贤明产生于良好的忠言。君主应在国家里挑选一些明智之士,并让他们单独享有对君主讲真话的充分而自由的权利,但这种讲真话的范围只限于他所询问的事情,而别的事情则不允许谈论。

一个君主永远不要同一个比自己强大的人结成同盟,除非迫不得已。对于君主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尽可能避免自己服从别人的意志。
=============================
一、韩非其人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出身于韩国贵族,是荀子的学生。

二、韩非的思想

韩非的思想学说集中地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他继承和发展了前期法家的学说,总结了他们在政治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集法家之大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学说体系,适应了当时封建地主阶级即将取得统一政权的形势,为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法”,是成文的法律,是官吏据以统治百姓的条规。

“术”,是手段,是君王驾驭臣民的权术。

“势”,就是国君必须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能大权旁落。

韩非综合了三派学说,以为君主当乘势(凭权位)执术,臣下当守法奉令,不可偏废。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某种进步意义。


三、《韩非子》其书

1.篇数:五十五篇,二十卷,十馀万言。

2.内容:提出了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主张。重要的有:《五蠹》,论地主阶级专政的对象;《孤愤》,论述法家与当权重臣的矛盾和斗争;《显学》,是对儒、墨的批判;《解老》,是我国哲学史上解释《老子》的第一篇文章(12章);《喻老》,是用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阐发《老子》(12章)思想的哲学文章;《定法》,分析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的利弊得失,总结前期法家推行法治的经验教训

3.文章特色:夹叙夹议,就事说理,辞意繁富,深刻有力,细密遒劲,峭拔犀利。如露锋字,如车刀削铁声。


韩非子认为人皆趋利避害,自私自利,"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君臣之利异(利益相反),故人臣莫忠(臣子没有真正忠心的)","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所以,君主应当运用法律、阴谋权术、权势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法"是用来治民的,最高统治者本身是不受约束的;要严刑峻法,"法审则上尊而不侵(法律严酷则君主不受侵犯)"。核心的统治手段是"术",即"藏于胸中,以偶众端(配合各种手段),而潜御群臣(暗中操纵群臣)"的韬术。韩非子在不同的文章中多次讲到各种"术",如大将出征,为防止他拥兵自重,谋反投敌,可将他的妻儿亲戚接来"关照",作为人质;可用高官厚禄暂时稳住恃功而傲者,以后再加以"收拾";可使臣下相互牵制,来抑制不满;名实相符,抓住了把柄,就可杀掉他;杀而无法向天下交代,就偷偷放毒。又如"御臣七术"是:众端参观(考察他各个方面是否矛盾),必罚明威(惩罚不手软以树立威势),信赏尽能(奖赏有信用以役使能人),一听责下(看他言行是否相符,根据他说的要求他做到),疑诏诡使(用假诏书考察他的忠心),挟知而问(明知故问,看他是否老实),倒言反事(反着说,看他如何反应)。韩非子的其他权术还有:群臣监察术------暗中派人监视,约定下属告发上级,连坐告奸,不许臣子效忠于贵族豪门,不许私设小朝廷,不许臣下私下来往,不许结党拉派互相吹捧,不许官员兼职以免越权,防止臣子利用外部势力要挟国内,不断调换各级官吏以防结成势力
五蠹

原文: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於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於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鲧、禹、汤、武之道於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
比较其二人,充分利用人性上的弱点来,为策划君王。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后世。《韩非子》一直为中国君王之必读,秦始王读过韩非的著作,佩服得很。秦王十分欣赏韩非的理论,并统一中原。而《君王论》一直为今日西方人所乐道。



 
号码:123972
呢称:
聊以自慰
等级:0
积分:775
主题:155
回复:2156
注册:2001/3/30 13:29:26
发表:2003/9/1 3:14:54 第2楼
Re 小蝶救命!!!!!!!!!

2。 从文化角度分析某种文化现象和文学作品。(只要观点,600字)


需要直面人的“下半身”

  当然,人的自然属性同时也注定了人的“下半身”与人性的关联性,人的喜怒哀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与人的“下半身”联系在一起的,明末吴三桂 “冲冠一怒为红颜”改写历史似乎证明了弗洛伊德理论的正确性。的确,对人性的科学理解并不意味着人的“下半身”是毫无意义——特别是在审美中,审美不是人类学,它需要的是整体的人,需要的是人性的感性、直观形式,因此,“下半身”在文学中的必要性也是不容怀疑的,在这一点上,本文作者不持任何卫道士立场。

  问题是,对于文学来说,如何既坚持科学的人性观,同时又从审美特征出发来塑造感性、直观的人性形式呢?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解决这一难题正是文学作为高尚的事业的一个标志。

  按照上述那些“人性论”思潮的主张者们之见,只要有勇气冲破一切观念的、制度的、道德的禁忌,把“作为动物性存在的下半身”充分展示出来,也就达到了“真正的人性基础和真正的文学表达”。事实上,在这股思潮的鼓动下,已经有相当一些作者们在这样表达着“人性”了。在这些作品中,一般的性行为的渲染已经了无新意,创新之举只好向乱伦、性变态(同性恋)、自慰、群交等方面发展。一位作者承认,“照理我不应该将这种私人性的、隐秘的状态呈现。但是我还是这么做了。在这虚构的名义下,我感到忐忑,但不害羞。”(《小说家的欲望》,《新民晚报》1996年11月4日)可以说,作者的“忐忑”既来自于对人类社会禁忌的解构,也来自于文学意义的压力——如果这也叫文学,这样的作者也称为作家,那么西方A片的制作者、色情网上文字的炮制者,岂不都是艺术家、作家?文学院或艺术院的招牌为什么不干脆就往那儿挂得了呢?这位作者算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而“忐忑”。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进行声讨时,以“下半身”为人性基础的论者们似乎不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凭借“真实、具体、可把握、有意思、野蛮、性感、无遮拦”的肉体进行写作之事,其实是古已有之。梁陈宫体诗还算是比较文雅的,到明清时就更滥了,如《灯草和尚》、《肉蒲团》之类的东西就数不胜数了(看看近年重新出版的此类读物就知道了),怎么能说中国没有“下半身”写作和“文学身体学”呢?怎么能以为是在自己手上解放了人的“下半身”呢?

  当然,从来的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都是比较排斥这类东西的——问题也就在这里,这表明人们一直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知道文学与“下半身”的区别的。的确,只要把文学看成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或者是用以“补察时政”“泻导人情”,那就不可能把“下半身”算在文学之内。文学既要保持人性的感性而鲜活的形态,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灯塔,甚至成为国家救亡的武器,这需要多少理由、付出多少艰难啊!而“下半身”写作是不需要什么理由,也不需要付出多少艰难的,不客气地说,唯代“下半身”发泄而已,文学史对其的排斥难道不是必然的吗?

  我们不否认甚至在一些文学名著中也能够找得到人的“下半身”,如《西厢记》《红楼梦》《沉沦》《静静的顿河》等都有此类描写,但这都是在文学的意义上,“下半身”本身不是其目标。当“下半身”的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尖锐的社会或文化问题时,对“下半身”的书写自然是不可回避的。

  在文化史上,对性的公开化关注应该说是与资产阶级社会的崛起有关的,按法国米歇尔?福柯的说法,这表明了“18世纪末资产阶级用自己的肉体和宝贵的性来反对贵族的各种血统方式,以及19世纪末试图重新界定它的性别的阶级相比所具有的特殊性因为,“在任何情况下,它首先关心的事情之一就是给自己配备肉体和性——为的是在性状态展布的组织过程中保证那个肉体的力量、承受力和长期的繁殖力……不会有什么疑问,阶级觉悟的最初形式之一是对肉体的肯定;至少,18世纪资产阶级的情况如此。它把贵族的高贵血统变为一个健壮的肌体和健康的性。人们可以理解为何它花了那些长时间、那么不情愿地认识到别的阶级也有肉体和性——而那些阶级正是它所剥削的。”可以说,我们在左拉的作品中(如《娜娜》)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下半身”问题,这才真正涉及到对人性的复杂形式的表达。
 
号码:111081
呢称:
牧蝶
等级:0
积分:653
主题:94
回复:323
注册:2001/1/4 15:01:06
发表:2003/9/1 20:02:42 第3楼
Re 小蝶救命!!!!!!!!!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宋武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此时陶渊明归隐已经十六年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统治集团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象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同舟共济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为官清廉,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八十一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作了最后的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大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危害晋恭帝。这就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上的波澜,产生出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刻画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桃花源是作者对黑暗现实(包括东晋王朝和刘宋政权)的批判,是在丑的前面举起的一面美的镜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些对字根表的田园生活的描写,实则是对“八表同昏,平道伊阻”、“尘网”、“樊笼”的丑恶黑暗现实社会的憎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些又正是对虚伪狡诈、勾心斗角的残酷瓣坞批判。他在《感士不遇赋》中切齿地揭露道:“自贞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因为这个社会充满伪诈、污秽和黑暗,他感到窒息、愤懑,从而要求出现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生活在公元四世纪末五世纪初的陶渊明能反映出农民的愿望与要求,是应该充分肯定其进步意义的。“记”中所表现的高尚的理想境界,美好的道德情操,高雅的精神文明等等,是同时代文人所难以企及的。
  



 
-----------------------------------------------------------
<html><head><body><a href="http://www.feiqi.com/geren/mudie/>牧蝶主页</a><br>

<a href="www.6sz.com">绿手指</a></body></head></html>
号码:148625
呢称:
黄金眼
等级:0
积分:75
主题:15
回复:18
注册:2001/10/27 20:09:00
发表:2003/9/1 21:21:06 第4楼
Re Re 小蝶救命!!!!!!!!!

收到了三篇文章!!谢谢你们俩了!我爱死你们了!呵呵!

还有个问题,我发了四篇作业啊,怎么只有三个???那一个呢?

atom来帮我弄吗?

 
-----------------------------------------------------------
爱我就给我,毫无保留!!!
号码:110509
呢称:
atom
等级:0
积分:198
主题:36
回复:225
注册:2000/12/31 8:56:38
发表:2003/9/1 22:17:25 第5楼
Re Re Re 小蝶救命!!!!!!!!!

1、http://www.pep.com.cn/200303/ca175437.htm

2、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21/40/class002100007/hwz202589.htm

3、http://www.gmdaily.com.cn/blqs/blqshomepage.nsf/documentview/2002-07-07-04-5EBAF046C405E40A48256C420032F731?OpenDocument

4、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19/index.htm【http://book.sina.com.cn/review/】

获取硕果,哪能偷懒!@_@
 
-----------------------------------------------------------
既然我的样子已经取掉,
那我就躺在样子开始的地方。
 本主题共有回复 5 个 本页: 1 -- 5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切换论坛至:  
  快速回复 注意: *为必填项
 用户号码   请先登录,如果还未注册,请先注册成为新用户!
 帖子标题*   长度不得超过100字
 内容(最大16K)*  
 其它选项   显示签名    Alt+S快速提交
Copyright© 1999-2025 E-mail:zzz000ggg@sina.com 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01972号|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