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3/5/23 13:58:57 人气:203
|
楼主 |
乞丐的行情
乞丐的行情 在我的老家江苏淮安,乞丐是叫做要饭的。不过,这大致说的是从前,随着改革开放,黄历过时了,要饭已不足以含盖全部的内涵,“为人民币服务”又岂是一个饭字可以了得。 作家之中,数贾鲁生最了解此中内幕;正如要想知道有关江湖门道,必须求教于刘静生一样。贾先生曾写过一本专著,介绍了乞丐王国的林林总总,令人叹为观止。那些行帮、码头、等级和行规坐矩,我都不懂;我单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与乞丐接触的感受,我发现,乞丐是有行情的。 不待说,我们告别了由生产队开组织介绍信,证明持有者系合法讨饭,并非盲流的旧时期,进入了以行乞为自由职业,大可走南闯北的新时代。至于两相比较,哪个时代更好,结论也许人言人殊,不议。但只要面对现实,你不能不承认,如今百物腾贵,行乞行情自然也有权看涨。那我所遇见的乞丐来说,这方面,似乎都有了日新月异的进步,绝不可以固守旧观念把他或她等同于要饭的了。事实上,他或她,早已不满足于索取残羹剩饭,糊口果腹;目标是明确的:钱,而且志在必得。屡有传闻,说是某地某乞儿回乡盖了楼房,置了家电,“比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显然,某些乞丐,不知受了什么熏陶,竟也掌握了一流演技:“上班前”,乔装打扮一番,酝酿情绪一番,回到客栈,恢复本相,该大碗喝酒的喝酒,该大块吃肉的吃肉。据说乞丐们的开放意识颇强,深知港台同胞、老外较殷实,较讲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也不太了解大陆,往往易动恻隐之心,向这些人行乞,容易得手。根据一家收容所的办案记录,居然有日进斗金的大户,比一般劳动者还要高很多。我是相信这个记录的。因为我自己便有这样的类似的见闻“三块无块不嫌少,十块八块不嫌多”。邻居给了一小乞丐几件干净的旧衣服,那乞儿居然发表评论:小了,款式也老! 4月10日去广州参加“广交会”。在南京站候车,不到半小时,就接待了四对母子,都伸手要钱。同行者告诉我,者是叫做“娃娃派”的,还有其他各种组合呢!果然,还没到韶关,已接待同一批次10余人,尽皆5岁左右,实在没有零钱,借了硬币一枚,那小儿随手一扔,未泯童音仍在耳边缭绕:太不人道了! 乞丐已先行一步,率先实现了现代化、年轻化、知识化,就差没有完全和黑社会合流;他们深谙心理学、地理学、经济学、公共关系学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艺术体系,懂得怎样“混”这样“捞”。大趋势如此,于是,人与人之间,似乎又多了一层不信任感,以至少数需要帮助的,反而受到怀疑。“假作真来真亦假”,信然。
|
|
|
----------------------------------------------------------- 世路如今还未惯,此心到处不悠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