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2003/5/14 13:26:23 人气:778
|
楼主 |
跷脚篇 续
唐代以至中国诗坛最有名的诗人非李杜莫属了.李诗豪放雄奇,自由洒脱,清新俊 逸,杜诗沉郁壮美,缜密严整,博大精深.不过只此二人专美,则诗坛未免寂寞,比二人更早在盛唐文苑称霸的有王维,即画中诗,诗中画,外加王维精通音律,所作绝句与李白齐名驱.有此人则三足成鼎了.而西方古典音乐史上也有一位凭借其灿烂的青春热情,年少的芬芳气息,忧郁而幽雅的气质与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相峙的音乐家,也就是德国人门德尔松了.
贝多芬是被逼打出来的音乐伟者,柴可夫斯基是被生活打磨出来的音乐俗人.门德尔松不同与此二人,良好的家庭氛围,优裕生活环境,使他没有人生苦艰的体验,他的音乐远不象贝多芬的作品处处刚硬如铁的战斗意志,也不象柴可夫斯基般喋喋不休的倾诉其情感的哀伤.最能代表门德尔松音乐精神的作品肯定是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了.他二十九岁可是构思,至六年后才完成,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试析一下这部作品.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开始就直接由小提琴拉出主题,充满活力的热情,有节制的热情,正是门德尔松的音乐性格,温柔纯洁.第二主题也未与第一主题形成戏剧性的冲突,差不多同一情绪.只是更显得缠绵淡雅,稍带莫名的惆怅.在展开部,完全展示了小提琴辉煌灿烂的技巧,朝气蓬勃的气质展露无遗.第二乐章是三段体,如歌的旋律,安详宁静的轻吟,稍许的喜悦中有令人心潮浮动的情思.终乐章奏鸣曲式.主部主题若蝶穿花丛,翩飞轻盈,快捷的十六分音符灵动飘逸,与之相对的副部主题则热烈具有舞蹈性,最后在华丽的小提琴旋律中,以乐队饱满的热情协奏中结束.
可以看出与其他二位的代表作相比较,门德尔松的这首协奏曲门有柴可夫斯基音乐中那中阅尽人世沧桑的感慨,没有贝多芬不平则鸣发出的战斗号角.因此也就少相对少了深刻的思想性和广泛的社会性.有的全是优美迷人的抒情性与对人性善的赞美.门德尔松从未为生计发愁奔波过,社会的复杂与人生的多艰,他无从体验.早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中他这种经历是极其少有的,也就由此锻造出他世外桃源般的自我体验的音乐性格.仅从这一点来说,他与王维多少有点仿佛相似,也正是王维的名早成功已就,舒适安逸的生活才使王维的诗充满悠然恬淡的田园趣味.可见,一个人的经历与其作品都是紧密相连的.
门德尔松年轻时游历欧洲各国,写出一系列的旅游使他眼界开阔,多少让他从狭小的个人圈子里跳出来,弥补他的作品中对时代面貌反映欠缺的缺陷.他写了<芬格尔岩洞><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等作品.其中尤以<意大利交响曲>最符门德尔松之欢娱性格.南欧亚平宁半岛明媚的风光,狂欢的节日场面使门德尔松兴奋不已,在意大利交响曲第四乐章少有的出现热烈奔放的描述.这与柴可夫斯基的<意大利随想曲>差不多,都是从旁观者受感染的情绪去描绘,只不过柴可夫斯基的随想曲怎么听都还有点柴氏忧郁的味道.也正如门氏的交响曲一样,虽然激烈,却也不至于无控放任.各人的作品无不深深的有其性格特征的烙印.
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也是一部轻松愉悦的作品,描绘是的梦幻般的世界,仙王仙后与众精灵生活的森林王国妙趣横生的场景.也正是门德尔松最擅表现的,非常灵动欢快.门德尔松虽在表现社会性和思想性上无法与贝柴相比,但他的人生经历和个人性格使他的音乐优美文雅,温柔的情感,青春的气质,浪漫的幻想,在他的音乐中无处不在.和他二人相较,正是别有动人处.
一位始终怀有思乡念国情结的伟大作曲家,德袄夏克.下次再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