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3/5/1 20:13:39 人气:537
|
楼主 |
墓地遐想
墓地遐想
清明节快到了,又该到墓地去看望安眠在的亲人了。记得年轻时读汉魏古诗“白杨多萧萧,下有陈死人”,心中有说不出的感叹。后来才知道这实际上触及到的是一个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说:“只有自杀才是哲学问题”。的确,从精神上讲,一个人感到自己活着没有意义,实际上就是“死”了,所以一切关于“死”的考虑都是对“生”的考虑与如何生的选择。.生理的死实在不是思与言说的对象,这一点人一到墓地便什么都明白了:.坟地把生者与死者无情地分割为阴阳界,墓地中的人才是真正安息了,不再有任何可能性了。。。。。。,. 我觉得我国的传统墓地是极世俗的,讲排场重等级,特别是以往帝王的陵墓,搞得威严富丽得不得了,仿佛在世间作威作福还没够,死后还想延续。我向来对此都无好感。记得学者余秋雨在《这是真宁静》中写新加坡一处二战中日本侵略军的墓地,“这里的墓碑上下有序,排列整齐,傲骨嶙峋,好像还在期待着某种命令”.这样的墓地只能让人感受到人类精神中恐怖的部分。 其实人的墓地不应该如此阴气森森,就像死是人生的一部分一样。在我有限的阅读中,德国的墓地最让我神往。这得感谢上海的哲学家赵鑫珊与北京作家王蒙关于德国墓地的有关文字。在《德国人的墓地》中,赵鑫珊借德国人的墓地写出来德国人对死的严肃态度,报纸上辟有专登讣告的版面,讣告大多动情而有诗意,而且不论级别,死神面前一律平等。借“某某长眠于上帝神圣的宁静之中”一语,赵鑫珊有一段感想性的文字实在精彩:“宁静不得到处乱用。。。。。。宁静是居于哲学、宗教和心理学范畴的东西,里面有敬畏、神圣的成分。.科学、艺术、哲学的极至便是达到宁静境界”。或许对世上的人来说,只有在墓地,心灵才进入真正永恒的宁静境界。王蒙《安憩的家园》则更为精彩,让我重新发现了墓地的意义。作者从活着的人们向死者——或亲人或崇敬的人——的墓碑,自愿的真诚的,没有功利目的与表演性质的私人性献花,感悟到一种可以超越生死时空界限的精神凝结,我想这可以叫作特殊的神交吧!其实,在立满洁白石碑的墓地人们很容易领悟,人确实是个有限的存在,不过是我们还在活着,墓地里的死者活过而已。王蒙在德国墓地看到活人为死者献花时有段极漂亮的感想:“只觉得坟墓里的人是活着的,死者不孤单,他们与生者,与他们的亲属他们的乡亲居住在一起,活着的人随时和死者亲近和死者交谈,向死者表示无尽的关爱。。。。。。爱比生命长久,爱不分阴阳界,爱滋养灵魂,死并没有结束爱而被爱得更亲切深沉。每个好人都爱许多人,每个好人都遗爱人间。”读着这样的文字,我还能说什么呢? 最近一年多,我常去我们这座城市的公墓,去看望安息在那里的亲人,。。。。。。。我们这座城市的公墓现在已经改变得很多了,现代得多了。洁白的碑林面对着苍翠的青松,宁静而不失庄严,简朴而不失庄重。每次去公墓看亲人都会有一种哲学的体验。很多的人与我一样,为他们躺在那里的亲人献上表达爱意的鲜花,把鲜花放在亲人的石碑前遗照前,仿佛死者的音容笑貌还在眼前,还活着。人无法改变死亡,但是在墓地,在墓碑与鲜花之间,有良知的人们便会领悟:如果你度过了勤劳正直善良的一生,如果你爱过了也被爱过爱着,你将觉得在人间便没白走一遭,宁静地安息在这里就是一种幸福。在墓地,在墓碑与鲜花之间,没有失去灵性的人都会有一种感悟:珍惜短暂的生命,去勇敢地生活,去克服生活中的种种的不义与艰难。 清明节又要到了,又要与安息在那里的亲人见面谈心了,我要选一束最美丽的鲜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