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3/4/1 1:21:41 人气:326
|
楼主 |
醉红自暖(五)-- 《历史角落里的温情》
历史角落里的温情
台湾的侯孝贤是最擅长表现伤痛与温情的导演,即使是在《悲情城市》这样极尽压抑的历史题材影片中也不例外。只不过,大时代中,小人物的生死荣辱是不重要的,所以那一缕温情悲苦而伤痛,怯怯的躲在历史的角落。
看〈悲情城市〉时,我总是不停地想到张爱玲的小说。恐怕知道侯孝贤和〈悲情城市〉的人并不多,至少不会比知道张爱玲多。二者表现的都是大时代中小人物的命运。叙述的方式尤其像,都是一种冷冷的旁观者立场,悲哀和绝望即使是深不见底也还是不动声色。两种世界里的人都在不安全的处境里惊怯的找寻,只不过张爱玲的世界更加死寂,是一种根本不相信希望的希望,带着颓废和及时行乐的末世气息。其实在她的侧影里,你有时也能感到她满脸是泪,只是当她转过头时,泪早已擦净了。她小说中人物的痛是不实在的,一点点走向没有光的所在,所以她的温情终是灰色的,触手冰冷,见不得阳光。侯孝贤就不一样了。他宽大而包容。虽然同样袖手旁观地用字幕、旁白和他充满中国山水画韵味的长镜头展开情节,但你却能轻易的感受到他压制的温情。〈悲情城市〉中,女声的旁白极其平静,可听得出是拼命克制的平静,是被时间隔离了的那种钝痛。而宽美和文清的感情不时地在时代的凄风冷雨中让你感受到一点温暖,不同于张爱玲世界里的,是真心实意的温暖。且不说不能说话的文清和宽美用纸和笔互诉信息的默默深情,只说他们的眼神。导演应该没有刻意让他们去凝视对方,但当他们在一起,他们的凝视是那么的自然而然,有任何一对恋人在一起时目光的相互找寻和会意,更多的却是痛惜的神情,是在乱世中彼此相依和捧在手心珍惜的那种神情,让人楸心,温情却也在楸心中传递出来。即使只有一点,也足够去希望的了,因为毕竟是健康和有生机的。
不过这温情终究悲苦。生活在历史细节中的普通生命个体,不论会有什么样的不同,都还是逃脱不了宿命的结局。他们被镶嵌在历史的肌体里,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而一点点分崩离析。好在,侯孝贤不仅表达了这种普通生命个性尊严的被践踏,更表现了在这种践踏下的顽强和温情,虽然相对于人类进程,它躲在角落,微不足道,但对于我们,对于人性,永远都会呈现一种美的力的光芒。
|
|
|
----------------------------------------------------------- 年青时,我被人们挤到滑梯的顶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