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3/2/1 0:42:14 人气:499
|
楼主 |
过年了,我来谈谈酒文化!
有人从饮食与性格的关系角度,把中国人分为大体的两类:一类是“陆羽型”,一类是“杜康型”,后者指的就是好酒者。 从后天的文化角度看,文人与酒的关系可谓最密切。自古文人多好酒,最典型的莫过李白,常借酒抒发侠义情怀,其诗《侠客行》云:“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会,义气素霓生。”可谓一诺千金,言出必行,尽显豪侠本色。余光中有诗《寻李白》云:“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好酒由此可见一斑。 明代陈继儒的《茶董小序》云:“热肠如沸,茶不胜酒”,又有“酒类侠”,“酒固广道”。“广道”,即从文化意义上讲,酒能助人解除名教束缚,体现了一种人生态度。开元二十二年,韩朝宗欲引孟浩然谒见当朝诸公,以打开孟的入仕之路。但是到了约会那天,孟却与朋友去喝酒。韩公闻之着急,派下属去寻,并告之爽约的后果何等严重。孰知,孟浩然已有三分酒意,呼之曰:“业已饮,遑论他!”译成现代语:“都他妈喝开了,还管那么多干啥!”结果终身未仕,亦不后悔。 也有以酒会友者,李白有诗云:“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与友人一起饮美酒,可谓快哉。还有一首《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写出了淡淡的真挚的友情。王羲之与众好友相聚兰亭,置一壶酒于溪中,顺流而下,约定,酒壶到谁脚下,谁就必须吟诗一首,最终得诗41首,于是王羲之集诗于一起,趁酒兴挥毫而作《兰亭序》。《兰亭序》竟成为传颂千古的书法杰作,这恐怕也是会友的最高境界了。 在封建社会,名教束缚过于森严,文人们渴望解脱,而美酒能使人在微微的麻醉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暂时脱出过于紧张的社会规范。当然也有以酒获取灵感的,如李白《九日龙山饮》中云:“醉看风落帽,舞爱月弄人。” 也有借酒浇愁的,如曹操的《短歌行》中云:“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有诗:“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最会用酒浇愁的莫过于苏轼了。熙宁九年,苏轼作《水调歌头》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以提问方式,抒发了因政治失意想逃避却又难以决裂的矛盾心情,也许那时,喝酒是唯一的解愁方法了。元丰五年,苏轼被贬黄州后,作《临江仙》云:“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醒复醉,醉复醒,抒发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反映了他的崇高理想与追求。而到后来,苏轼喝酒就是纯粹为了解脱自己,为“渐不为人所识”而高兴了。 酒与道有着密切关联,不管会友,浇愁,抒发豪情,都是广道。酒的要义是宣泄,放达,反叛。酒也代表了一种人格,代表了一种随遇而安人生态度。酒,要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