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2/12/24 22:47:49 人气:357
|
楼主 |
我看《周易》--浅谈
全观《周易》一经,其内容之深邃被誉为“群经之首”;其内容之博大,又对儒、道二家,甚至是后世之释家佛学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而犹有诸多问题至今仍令学者众说纷纭。就我而言,由于自身水平有限,自然有不少难以理解之处。今特将心得一二辑列如下,以待日后学习提高:看《周易》,总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周易》到底是一本甚么样的书? 在《左传》僖公四年中有这样一段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有臭。必不可。’甫听,立之。”这是一段关于春秋时国君占卜的记载,其中提到了两种占卜方式——“卜”和“筮”。卜是指在龟壳上打洞,再在洞上用火烧,看裂纹来预测吉凶。而筮即是指的用《易》来占卦。《说文解字》云:“筮,易卦用蓍也,从竹从巫。”就是用小竹枝或者蓍草来占吉凶。先占出卦来,再占出爻来,是看爻辞来断凶吉的。 以此可见《易》在远古只是一种纯粹的占卦的书。其本质是一部巫书,是用来占吉凶的。而后由于占卜在宗教、政治活动上的重要性(特别是自殷商开始的重巫传统影响下)越来越突出,使得《易》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了。渐渐的似乎能够上升到道德和社会方面去了,这一点从《十翼》上可以得到体现。 《十翼》是解释《易经》的传。分为《彖》、《系》、《象》、《说卦》、《文言》五部,每部又分为二,故称“十翼”。著名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名句便是出自其中。抛开历代对于《十翼》是否为孔子所作的争议不谈。从《十翼》中可以看出是对《易》的发微。然考查年代,该书若不是孔子所作,大概应成书于战国甚至是前汉了。而此时距离《周易》的产生和发展已经有一定的历史距离了,是否能够正确地解释其中意义,或者甚至是后世学者为发扬其一家之言而进行的附会也未可知。 就《十翼》内容而言,也确实可以找到这方面的痕迹。如《革卦》中《彖传》云:“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明显的糅合了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象传》更是引用了孔子门生曾子的原话:“君子思不出其位。”而“太极”这个概念的提出似乎也是受到过《老子》中“道”的概念的启发的。 当然这些解释都是对《易》体系本身的创新与发展。至于后来程氏的《伊川易传》则更是将其上升到封建道德的高度,这也是秉承朱程理学一贯传统的。 由此我认为,《易》本质上只是一部占卦的卜书,除了其中揉杂的少量朴素唯物主义观念外,基本上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而其真正在文化上起到影响的,恐怕还是《十翼》以及后人的注疏之类。所谓“意在言外”,作为一部神秘的上古典籍,后人热衷于研究发展并且有所附会本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这一过程中《易》的本质也悄悄发生了变化,成了一部充满哲理与文化内涵的典籍了。 以上一家之言,或可聊博一笑。所谓管中窥豹,未见全斑。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