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2/12/24 2:49:11 人气:368
|
楼主 |
回浪漫一身『金庸迷』
呵,那不至于删除帖,因为那可以让别人和自己看见一个轨迹。在那你删除的帖子里,山君的回帖也算是精华了。再说你写的东西也有一定的针对性。也不排除我个人做事和性格上的偏激,所以对于你的帖有针对性回复。在这里向你表示歉意。(本来我和收音机的个人版面就很艰难,收音机比较忙,都是我在线比较多。我作为个人,局限也比较大)
对于中国人的“中庸”之说中就很明白。“中庸”一词意为:不偏不邪。我个人曾经猜测过“金庸”其笔名的含义。到现在也未得知。
『我们还是来说金庸』
关于金庸,其在大陆爆炸的时候就很多争议。如王塑还有很多人,就戟指抨击。现在在网上如知识辈出名新人--余杰 就指戳金庸其人品格。你也许知晓这件事情。“一元卖版权给央视”讨好中央,又拿金庸本身富有金钱和邵逸夫对大陆教育的慷慨相比。
众多言语提出金庸做人的争议之处,可以说对于金庸自身"人权"是相当的侵犯。我个人是极其反对这些人的做法。
金庸作品的产生,是当时他本人作为办报人,为吸引读者所以写的一些连载小说。无非是吸引人气而已。他写小说的针对性极强,研究了国人还有读报成人的口味和梦想,所以才又那么多人极爱金庸。(关于中国的武侠小说研究,你可以从清末民初的宫白羽看一些,我个人上学时候看过一些宫白羽的武侠小说。如:《偷拳》杨露禅偷学陈氏太极,此书后来连环画极多,我也看过连环画的《偷拳》)
但是金庸后来的作品,由于其人的深度,对中国人的人性方面挖掘极其深刻。最后的韦小宝就很见其功力。还有其人在作品无意和有意表现中,对一些的研究上面,明显有造诣在先痕迹。他作品的跨度都比较有固定范围。
作品的变化,也就是个人看事物的尺度长短在变化,和人成熟、和环境遭遇的变化。金庸其人作品从第一部到最后一部相比显而易见。金庸只是个靠文字起家的人。也就是通说的文人。
金庸作品第一是为了迎合众人的口味,所以文字很简单,又不厌其烦的谈及情爱、仇恨和不断的树造人物。我想如果金庸不针对大众写书,会是另一个模样。在上次回你的帖中,就提到言论自由的香港和香港的文化也一定影响在那里定居的金庸本人。他接受文化渠道和杂乱与我们也不尽相同。 武侠出名的还有很多,粱羽生、黄易、古龙、温瑞安等,我个人看书不多但也每人作品看过一、二部。风格各异。 --我个人是觉得金庸在他们中算是中上等的流辈。因为金庸十四本书我都看过,只是记忆不十分清晰了。我还喜欢粱羽生的厚力,很小很小时候就看过。古龙的书到十七岁都不是很能看懂一些东西,但是其人的侠气无意中就很逼人了。黄易的书压不住一些东西,可见他脑子力很乱。温瑞安套路简单。别人的我就基本没看过。
至于你是不是“枪手”,我认为“杀”,只是个自己对自己的一个职业。在私人交流的论坛文字上,我们都是为了交换一些见解和个人释放一些东西。没必要贬低他人来抬爱自身或者让自己感到压迫。
哈,“自己是什么鸟就只能飞多高”
最后希望你能有想法就表达出来,你完全可以做你自己,我也是很简单的人。人生在进行中,我们也不过擦肩而已。都不必对一些人和事唯唯诺诺。
谈及你在网络表达自身思想,我提一下,你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个叫 —— - “牟宏英” 写的《我的思想》一书。那人27岁写了一本我的思想,很是有趣。我辈先张望,可博一笑, 后感慨万万分。也算是好书一本。至于你来我们的版面和离开此版面, 我态度是 : 凡 人皆为我友,凡 人亦不是我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