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2/12/4 20:14:12 人气:903
|
楼主 |
百无聊赖中抽着烟写的
在任何时期,理想与现实,这一可与爱情并立不朽的主题,都是各种 艺术形式的创作重点。
贝多芬的精神力量是堪与雄狮猛虎相比,雄壮而昂扬。在延续了《第三》 英雄交响曲的英雄形象之后,他的《第五》命运更多的将这一形象赋予更现实 更戏剧性的意义,他借音乐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贯穿于该曲的是个具有压迫性,紧张性甚至于是阴险而凶残的命运主题。从 第一乐章起这主题就以强大而不可回避的力量直接的撞入。它的力量不可阻挡, 不可一世,它与第二主题,一个安谧温暖而抒情的副部主题形成对比。并一直 在纠缠不清。确如生活,现实与理想总是这样交织错杂。
音乐发展过程中,阴沉的命运动机无休止的重复,与渴望中的平静安详互斗不止。这一碰撞残酷而激烈,不能避免,宿命一般。象水与火不可交融。充满 抗争的这一乐章最终还是在命运动机的强烈音响声中结束。
贝多芬创作这首交响曲的时候,正是法国大革命胜利时期,这一胜利给予贝 多芬无穷的创作热情。在这首交响曲的最后也是胜利的凯旋与欢乐。当现实与 他心中的理想发生无法调和的碰撞的时候,这斗争显得悲壮激昂,命运的阴影 笼罩一切,让人不寒而栗。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必须用抗争去走完,稍有懈怠 畏惧之心,胜利将无法到来。贝多芬将个人命运融入到革命成功的喜悦中,并得到最大的满足,他的理想也就得到了实现。他的小我完全服从于“人类的进步 与自由”。他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与他相反,半个世纪后,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用同一种手段, 却极度深刻的表现出一个凡人的内心世界,一个普通人的理想与现实交锋时, 所产生的复杂细腻的情感,一个无情的现实世界给他带来的无尽深沉的绝望,无奈和苦难。柴可夫斯基的性格没有贝多芬那样的倔强与不屈,他是纤弱无力的, 敏感而多情。柴渴望拥有他理想中的平静幸福的生活,渴望一个他所希望的社会。当他发现这些遥不可及时,他脆弱的心灵承受不住如此之重,他将在音乐 中死去。柴无法象贝多芬一样去扼住命运的要害,贝总是怒不可遏,总是不向 命运妥协,总是用他强健的精神力量,用他的音乐去与命运抗争,贝的意志力永 不衰竭。而柴可夫斯基这样一个柔弱的人,他对命运的多骞,总是一咏三叹, 郁郁而伤感。他的爱与恨,生与死,他的欢乐,痛苦,敏感,多愁,在他的音乐 里流淌,诉说不尽,感人至深。第一次听柴的悲怆,从心灵深处泛起某种情感, 使我有泪水从眼里坠落,砸地有声。
|
|
|
----------------------------------------------------------- 百物之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