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2/8/8 0:04:27 人气:77
|
楼主 |
我的公文宝典
20岁以前,我躲在教室的后排,写了三大本武侠小说,满足自己的奇思妙想,属于那种不思进取的落后生;20岁以后,我窝在一家机关单位,写了无数公文,混了个科级干部,俨然青年才俊。 有仰慕者前来求教。当然不是求我教他写武侠小说,他要学的是写好公文的诀窍,讨领导的欢喜。我告诫他,蛇有蛇路,鼠有鼠道,我的经验未必适合他。我的文字生涯是从武侠小说起步的。得承认,武侠小说和公文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体,它们的差别犹如恐龙和母猪。你见过恐龙吗?没有。你认识侠客吗?不曾。武侠小说要描摹的主人公,谁也没见过!公文则相反。你见过母猪吗?不但见过,你还啃过猪蹄儿。你认识领导吗?不但认识,你还跟他热烈地握过手,他甚至拍过你的肩膀。公文要突出的主人公,你再熟悉不过! 但这只是表面差异。你不要被它迷惑。其实,恐龙和母猪均由DNA构成,武侠小说和公文有着共同的本质。领悟到这一点,就如同练功打通了任督二脉,自然会功力大进,臻于化境,天下文章再无神奇之处,可随心所欲,指鹿为马,点石成金。什么?你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真是孺子不可教也。看在这杯"古井贡"的份上,我就抖落一下底子,给你指条明路! 首先,要有天马行空的想像力。没有想像力,你就完了。要把握住两点:一,不要写你眼睛看到的,要超越现实。你看到小混混街头群殴,满地找牙,侠客决斗是否也照此办理?不!金庸把决斗地点安排在华山,古龙安排在紫金之巅,你不妨更进一步,写一部《决战外太空》。你看到领导整日酒桌举杯,舞场蹁跹,公文中是否要如实描绘?不!诚实比缺乏想像力更糟糕。二,要写你眼睛看不到的,即创造事实--捏造有点难听。看不到没法写?嗨,那就照猫画虎,把报纸上的模范事迹换成领导的先进经验,这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嘛! 其次,善于使用关键词。想当初,我从武侠小说转到公文时,一时拐不过弯来。但我惊喜地发现,武侠小说和公文大量使用同一关键词--抓!这让我感到无比亲切。举例说明,武侠小说中,九阴白骨爪、凝血神爪、虎爪、狗爪、猫爪……,层出不穷,只觉变幻莫测;公文里,常抓不懈,狠抓不放,大力抓,亲自抓,靠近抓……比比皆是,当真雷厉风行。自然,如此抓过之后,结果大不相同--武侠小说中难免血雨腥风,惨烈异常,公文里必定春风化雨,形势喜人。 再次,选好师法的对象。武侠小说三大家,梁羽生同志拘泥太甚,古龙同志不着边际,算不得好榜样。惟有金庸同志,所述人物事迹,在似非而是之间。你要说他捕风捉影,偏偏于史有证,有据可查,他还要在文末缀上一大段史料,不由你不信。巨著《鹿鼎记》记载了爱国志士韦小宝同志光辉的前半生。尤其是驱罗刹,复台湾两节,韦爵爷居功至伟,正史居然不着一笔,委实可恨。金庸同志妙笔翻天,历数韦爵爷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功成身退,高风亮节之种种,还历史以真面目,且读来跌宕起伏,心潮澎湃,决无打瞌睡之虞。学到金庸同志的三分本领,作个领导满意的好秘书,可谓恢恢乎游刃有余! 本要继续总结下去,怎奈不胜酒力,遂沉沉睡去。翌日酒醒,记起昨晚的只言片语,深为悔恨。自家安身立命的不二法门,就这么轻易交待了出去。孰料我的这名学生头脑不太灵光,读武侠小说走火入魔,成了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对领导妄言乱语,冲突起来,丢了饭碗。其家人追根溯源,要告我教唆之罪。我本欲导人向善,竟然官司上身,便把上述言语和盘供出,孰是孰非,留待读者诸君裁判吧。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