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2002/6/12 23:04:32 人气:675
|
楼主 |
重听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
最初听到这首交响曲,是一盒DECCA公司出版的磁带,那时我还不知道这就是 柴可夫斯基最伟大的杰作——第六交响曲。而当时的印象却是那样的深刻,初乐章中温暖真挚的旋律之后隐藏着的却是那样的沉重的绝望和无奈!这样的印象在有了马泽尔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的CD版之后,愈加的深刻起来。 柴可夫斯基的个性是忧郁孤独,多愁善感的。婚姻的不幸又使他辞去工作,变的更为敏感和忧愁。而在这时,他与梅克夫人相识相知,并得到富有的梅克夫人的赏识与支持。使柴可夫斯基获得莫大的信心,并在一八九三年完成了这部他的绝笔之作,他的所有生活体验,所有的感情经历全都渗入里面,其间蕴含的人的精神悲剧性和个人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性“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等哲学深度”而具有超越时间的普遍性。 在第一乐章中,大管奏出的叹息似的引子,已经为整部乐曲奠定了悲哀阴暗基调。焦虑不安而显得断断续续的第一主题,使情绪更为不安和激动,副部主题中,与其说这一充满了深情甜美的音调是对昔日生活的回忆,不如说是柴可夫斯基诗意的幻想。一直翻腾于乐队深处的阴沉的现实毕竟连这一幻想也不允许持久,猛然的一击便将温暖的音调击的踪影全无。实际上柴可夫斯基虽然伤感但并不宿命,第一乐章的乐思在其后的乐章又得以延续,一个优美而神秘的圆舞曲是第二乐章的主干,但在抒情的舞曲中出现的下行的叹息的音调,却又使人对这华美的舞曲产生怀疑。幸福只是一种幻想?游离于这舞曲之外的某种情绪在提醒。此刻的柴可夫斯基显得与生活是那样的格格不入,他痛苦无助,但他没有绝望,进行曲似的第三乐章,旋风一般行进,坚定有力,就是他竭力想融入现实的写照,变化多端的音色和力度,却又使他的努力付诸东流。在这样的感情经历和体验了种种矛盾后,痛苦和深深的失望笼罩了他的第四乐章,曲终的一声轻轻锣响,疲倦的心灵再也不能与世俗抗争,带着满身心的创伤,走入死亡的怀抱。幻想与现实就是这样的不可调和,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用尽人的一生时间去丈量也未能知晓。
拙笔实不能述其万一。 |
|
|
----------------------------------------------------------- 百物之长
|
|
|